稳定的人民币本来“两全其美”
2005年5月13日,在《财富》论坛在北京召开之际,关于人民币升值的两个传言已再度落空。 此前,摩根大通的经济学家龚方雄曾预测,汇率改革将在5月8日启动。后有报道称,高盛的分析师预测,人民币汇率将在5月18日发生变动。5月13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已明确回答:“那(5月18日人民币汇率变动)是肯定不行的。”
在此轮对人民币升值狂赌之前,国际上至少已掀三轮人民币升值的热浪。在去年年底的那一轮升值潮达至顶峰之际,12月31日,本报发表《2005年度中国与世界十大经济预言》,其后,香港NDF——美元兑人民币一年期不可交割合约随即由历史最低点的4850点(1美元兑7.7915元人民币)直线上升,成为该轮国际热钱投机人民币的转折点,热浪在其后很快消散。
当时我们的预测是:2005年,中国不扩大浮动汇率区间的概率为80%,浮动区间在5%以内概率为20%。其理由是,稳定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对中美双方都有利。现在我们仍然坚持这一理由。
从中国角度,我们如此解释:人民币升值缺乏基本面的真实支撑,2004年中国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远远小于日本、德国,表面的外汇储备的迅猛增长主要因投机热钱涌入所致。况且中国商业银行改革改革正在最关键时刻,而且我们同时预测2005年内内地股市将开始解决股权分置(在4月29日,这一预言已为证监会的《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所证明),这时贸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对“热钱”低头,将纵容投机。热钱的大进大出,很可能导致中国银行改革和证券市场改革功亏一篑,甚至引发金融动荡。我们在那个预言中曾写道:“以周小川为首的中国央行管理层始终对此保持非常清醒的头脑,不会允许热钱得逞”——现实已证明他们正在这么做。
对于美国,稳定的人民币何尝不是上佳选择?我们在2004年12月31日刊发的相关评论中分析:“伴随美元的贬值……人民币与美元的实际固定汇率制度为美元避免雪崩提供了安全带。在美元持续贬值下,美元需要稳住阵脚,必将升息。同时,在中国加入WTO后,中美经济已经形成高度互补,假如此时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由于美国人对中国价廉物美的商品依赖性很高,必将导致美元进一步(因通货膨胀率急升进而加速)升息,减缓美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换言之,如果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变,即使美元贬值更厉害一些,对美国经济的实质影响并不严重。”
这一论述,在4月中旬得到了美联储报告的印证。这份名为《汇率对美国进口价格的影响:一些新的证据》的报告证明:在美元贬值的背景下,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政策帮助美国阻止了进口商品价格的上升,对降低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起到关键作用,对美国宏观经济的稳定至关重要。
可原本“两全其美”的中美汇率关系,现在为何风云再变?
美国国会单边货币主义的动机
本报预言也未完全排除2005年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扩大到5%之内的可能性。
我们的逻辑是:这“完全出于中国自身发展需求:一、小幅度放开浮动区间可以培育探索中国自己的汇市和汇率形成机制;二、有利于刺激中国企业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三、避免热钱绝望,集中撤离,使热钱进退维谷,为中国经济服务”。
周小川行长在最近的谈话中亦指出:“我认为中国作为大国来讲,改革主要是出于内部的动力和压力,按照内部改革的逻辑、内部行程和需要来设计的。”
但这种主动的进程,现在却受到美国的干扰,正像中国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接受《日本经济新闻》采访时所评论:“美国的施压只会使人民币改革更加困难。”
4月6日,美国参议院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一份提案,要求中国政府在180天内允许人民币升值,否则将对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加征高达27.5%的关税惩罚。4月19日,美国总统布什也谈话,表示中国在汇率方面采取过渡性措施将有助于缓解中美间紧张的贸易关系。美国财政部部长斯诺和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先后发表了类似的观点。
美国国会的这种“最后通牒”令世界上大多数“公共立场”(为投机热钱谋利的代言人除外)的经济学家大惑不解——认为美国显然选择了对己不利的经济政策。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斯蒂格里茨,亚元之父黑田东彦等在内的国际货币权威对之持广泛异议,甚至美国《华尔街日报》也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并没有被低估,美国的贸易赤字也不会因人民币汇率的调整而减少。
动机只能从政治上找。有舆论认为,美国国会这样做,是因为提案的议员不懂国际经济,仅仅为了迎合选民。这种“一叶障目”的观点是在避重就轻,有两个细节需要注意,一、两位议员在第一次提案后曾经很快撤销提案,后来又再度提交;二、两次参议院投票都是压倒性的多数通过。
真实的动机还要从汇率报复案的后果分析。对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全面加征27.5%的关税,在战略上对中国损害是最大——既通过遏制中国的出口,引发中国复杂的国内金融矛盾;又“羊毛出在羊身上”,从中国直接剥夺以百亿美元计的关税收入。
5月10日,在美国驻新加坡使馆,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在安抚担心与中国“一损俱损”的东南亚舆论称:美国从来没有遏制中国的概念。他的发言或许能代表美国政府,但未必代表国会。
双方的货币单边主义均不可行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总统布什谈话的基调与国会提案差异很大。他说,中国在汇率方面采取过渡性措施将有助于缓解中美间紧张的贸易关系。
从布什总统此前两度否决美国国会汇率报复提案,以及过去美国财政部部长斯诺的一贯讲话来看,美国政府其实并不认为国会的提案是现实可行的,但他们希望中国作出适当的让步,以使双方能够达成妥协谅解。
现在的中国并不是1985年“广场协议”前的日本。当年日本与美国主导产业高度重合,日本对美国支柱产业电器、汽车等造成严峻冲击。现在美国经济已经全面向服务业升级,其与中低端制造业为主的中国经济高度互补,甚至很多在中国的制造工厂就是美国人自己主动搬过来的。中美间实质已结成了共享一个“脐带”(国际互补贸易)的“连体胎儿”般的关系,硬性撕裂双方,只能两败俱伤,甚至同陷危机。
因此,从这个根本利益上看,中美双方都不具备采取货币单边主义的现实条件。但现实中却不能完全排除这一可能——出于美国的政治家们维护自尊的需要。因此,中国需要加快国内的金融改革步伐,最好在年底之前,雷厉风行地成功解决A股股权分置问题;届时,小区间地扩大人民币浮动汇率,并配合以继续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可使热钱为中国所用,推内地A股、香港H股水涨船高,并顺势将中、建两行成功上市。如此,中国就更有条件进一步深化汇率制度改革。
正像周小川4月末在博鳌论坛所强调的:“外部有压力,也不是坏事,说明改革应该走得快一些,否则这个矛盾有可能得到积累。”
中国的“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就这样到了同步对接的最紧要关头。这或许是继续诱惑《财富》论坛未来第四度花开中国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