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场简讯

市场简讯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分析与展望
2003-10-28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分析与展望

据报道,2003年1~8月,尽管遭受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棉花和涤纶短纤原料价格上涨等内外部突发因素的影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仍然取得了超出意料的快速增长。展望2003年第四季度及2004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业内人士对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出口市场的前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一、纺织品服装进口增长势头出乎意料
  2003年1~8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累计达489亿美元,同比增长27.1%,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18.4%,增幅比全国外贸出口增幅低5.5%。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达3877亿美元,是全国外贸顺差的4.4倍。
  从2003年1~8月纺织品服装的贸易情况看,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私营企业出增长较快,占全国出口净增加值的1/3
  2003年1~8月,私营企业出口为52.7亿美元,同比增长171.05%,占纺织品服装总出口的10.8%。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私营企业出口的同比净增加值达到了33.24亿美元,占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同比净增加值的32%,而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出口比例分别占44%和35%,出口净增加值分别占24%和32%。
  2.一般贸易出口所占份额继续提高
  2003年1~8月,纺织品服装一般贸易出口增长了36%,占总出口的66.3%,所占份额比2002年同期提高了4.4%,表明我国国产纱线和面、辅料的质量、档次进一步提高,替代了一定数量的进口产品,促进了一般贸易出口的发展。
  3.出口单价出现少有的上升态势
  尽管一般贸易出口份额提高,但出口单价并未随之下降,反而出现小幅上升态势。2003年1~8月,纱线平均出口单价提高3%,布类单价提高6.8%,针织服装单价提高4.4%,梭织服装单价提高1.6%,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价格上升态势。据分析,其主要原因是2003年上半年棉花和涤纶价格猛涨,出口成本提高,带动下游产品价格有所上升。
  4.香港地区重新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欧美、独联体、中东等出口市场亮点频闪
  2000年,日本取代香港地区成为我国第一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后,香港地区连续3年成为我国第二大出口市场。2003年1~8月,香港地区重新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位居第二。产生这一格局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日本市场复苏缓慢,对日出口增幅较小,另一方面也说明欧、美等市场需求强劲,以转口贸易为主的香港也受益于此。此外,我国对欧盟、美国直接出口的增幅均超过30%,对独联体出口增长76.7%,对中东地区出口增长44.6%,成为我国出口市场的亮点。
  二、发展趋势机遇难觅,挑战严峻
  分析近期影响我出口的内外部环境,纺织品服装出口行业既面临着一些有利因素,又有诸多不利条件,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有利因素
  1.全球经济的复苏,将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003年上半年,伊拉克战争和“非典”疫情的负面影响给世界经济蒙上一层阴影。下半年以来,种种迹象表明,世界经济在向复苏的方向发展,并很可能将这一良好势头带入2004年。各主要经济预测机构,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都普遍预测下半年包括美国、日本和欧元区国家在内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将温和复苏。此外,世界银行预计,2003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达5%,为2000年以来的最好水平。
  2.美元对主要货币的贬值趋势,客现上刺激了美国之外的主要市场进口需求
  由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保持稳定。因此,国际外汇市场上美元汇率的变化情况就成为影响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之外的市场出口的重要因素。2002年以来,美元兑各主要货币汇率均出现了大幅下降趋势。欧元兑美元的汇率自2002年以来已累计上涨30%左右,澳元一年来上涨了25%左右,英镑和加元也上涨了15%左右。特别是2003年9月下旬,七大工业国财长会议后,市场上出现了强势美元政策即将终结的预期,国际外汇市场澳元、日元、加元等兑美元的汇率纷纷上涨。这些货币的升值,客观上刺激了其进口需求,为我扩大对相关市场的出口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不利因素
  1.降低退税率,使得我出口利润降低,对我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竞争力有一定影响
  近日,我国宣布降低出口退税率,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下调4%,降为13%。从企业盈利的角度看,降低出口退税率,将增加出口成本,导致企业利润减少或亏损,企业出口后劲不足,将对我出口增长态势产生不利影响。从成本角度看,能否足额、及时地将退税款拨付到位,则是影响企业财务利息成本的关键因素。如果今后退税款能及时到位,那么企业的利息负担将减少,一定程度上可抵消退税率降低的压力。
  2.棉花减产,可能导致原料价格上涨
  受气候影响,2003年,全国棉花减产已成定局。预计棉花主产区的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将减产三成,北疆减产一成。2003年,棉花收获面积的减少和单产水平的降低将可能抵消年初扩大种植面积1200万亩带来的效果。加之近年棉纺织品需求上升,库存棉花减少,因此,2004年棉花价格将可能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从而推动面料价格上升,增加出口成本,对出口产生负面影响。
  3.欧、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日盛,提出“中国威胁论”
  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较快的情况下,国际上针对我国纺织品及服装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愈演愈烈。不仅美、欧、日等发达进口国,就连一些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发展中国家都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使我国在国际上处于不利地位。截至目前,美国、欧盟、韩国、日本、加拿大、印度等国纷纷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关于纺织品限制措施的承诺进行了国内立法。美国纺织业已于2003年7月正式提出对华4种纺织品的保障措施申请,其中针织布、睡衣、文胸3种产品美国政府已经受理,并将于近期作出是否设限的决定。欧盟方面,生态标准等技术壁垒不断加剧,1997年欧盟颁布的《关于禁止使用偶氮染料指令》草案已于2003年9月11日正式实施;2003年5月,欧盟在《欧盟未来化学品政策战略》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化学品的注册、评估、许可管理办法》; 2003年8月,德国以原产于中国的劳保手套使用了违禁偶氮染料为由,禁止该产品的销售,欧盟委员会据此在欧盟范国内对该产品发出了消费者警告。
  4.对于配额取消的憧憬,推动了国内投资的快速增长,出口竞争进一步加剧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2005年配额全部取消的前景,引起了国内纺织品服装行业的投资热潮,出现重复投资的趋势。2003年上半年,纺织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6.3亿元,同比增长113.9%,增幅比2002年同期高10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1%。生产规模迅速扩张,从纺织机械的投资上就可见一斑。2003年上半年,我国纺织机械进口额达23.3亿美元,同比增长66%。据国际纺织机械制造商联合会统计,2002年,中国购买了5.13万台无梭织机。比2001年增长了117%,占全球销售量的72%。国内产能的迅速扩大,将进一步加剧出口竞争。
  5.周边国家的竞争力增强
  与我国纺织品配额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相比,欧、美对东南亚国家设限类别较少,甚至没有设限;配额数量与其生产能力相比往往供大于求,基本能满足出口厂商的需求。在配额取消的最后一年里,各国均想利用最后的时间稳固市场份额,为2005年后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做好准备。此外,越南、孟加拉国等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投资设厂成本等均比我国低,质量管理水平也有大幅提高,因此,我国产品与之相比,优势已不明显,在配额、成本等方面甚至还处于劣势,因此竞争前景不容乐观。
  三、主要市场出口前景谨慎乐观
  2004年是配额取消前的最后一年,市场格局将发生明显的变化,各企业都在积极研究市场,调整战略,为扩大市场份额、稳定客户做最后的冲刺。根据我国纺织品服装大型企业江苏舜天集团和山东绮丽集团对欧、美市场的研究报告,企业对2003年的形势表示谨慎乐观。研究报告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客户订货的节奏加快,从询价、落单、打样、确认,到正式生产的周期均比过去缩短。客户下单积极,十分关注接单者的生产能力。从工厂来看,一般工厂的订单都已排到2003年底,条件较好的工厂,生产计划已排到2004年3月。这些都具有预兆性,显示出国际市场需求较旺。但同时,由于上述不利因素的存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将面临更多挑战。
  1.美国市场
  美国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在美国政府2003年5月开始实施的新减税计划的刺激下,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个人消费支出近来连月大幅增长。由于个人消费支出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3,对美国经济下半年加快复苏步伐将起到重要作用。2003年8月,美国人用于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在7月猛增3.3%后又增长了2.8%,美国用于非耐用消费品的开支连续两个月保持0.9%的增长速度。个人税后收入也增长了0.9%。
  在美国市场上,2004年的焦点问题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动向将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产生的影响。2004年是美国大选年,在对华纺织品问题上,政治因素将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虽然截至目前,设限政策尚未变成现实,但对设限的预期已经开始影响美国进口商的采购计划。据美国最大的女装品牌商Liz Chaiborne公司表示,从2004年2、3月起,该公司就要为2005年销售的服装进行订单规划,由于美国对华纺织品保障措施的威胁,使得美国大进口商无所适从,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他们在中国的采购计划。为保持贸易的稳定性、规避重新设限的风险,该公司不太可能将订单大规模地从周边国家转移到中国。
  此外,2004年配额总量因不能预借2005年配额,存在总量减少的可能性。此问题对欧盟同样适用。
  2.欧盟市场
  在美国经济复苏的带动下,欧盟经济也有望步入上升轨道。2004年,欧盟经济问题上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是欧盟东扩的问题。从2004年5月1日起,波兰、匈牙利等十国将正式加入欧盟,届时,欧盟将拥有25个国家,总人口增加7500万,达4.5亿,国内生产总值将达9.3万亿美元,同美国不相上下。新成员的加入,势必会影响欧盟内部纺织品服装贸易和投资格局的变化。目前,对企业来说,最实际的问题是:它们的货物是否可以自由进入其他欧盟15国,是否存在配额以及配额总量是合并列欧盟中还是另设类别。2004年,预计借助这类机会扩大对西欧出口的作为不会很大,但企业应该对这些国家的业务发展多投入一些人力和物力,以图长远利益。
  与美国服装市场订单最大的特点相比,欧盟市场细分度较高,群体对衣着讲究,个性化要求高,对产品有内在的品质和文化内涵的要求,因此,出现急剧增长的可能性比美国要小。企业要想在欧盟市场上站稳脚跟,实行差异化经营,集设计、打样、生产、销售为一体,是一条符合发展趋势的道路。
  此外,由于欧盟也针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进行限制措施立法,因此,一旦美国重新设限成功,其对欧盟等国家(地区)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示范效应将不可低估。
  3.日本市场
  日本是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也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2003年以来,日本经济出现复苏迹象,股价上升、出口增长,企业扩大生产,资本支出增加。日本2003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创两年半以来的最高速度。虽然经济增长出现起色,但消费支出仍处于低迷状态。日本有工资收入的家庭7月份的支出比2002年同期下降6%,是9年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由于日本家庭月收入连续第16个月下降,导致居民消费意愿冷淡。2003年7月,日本商业零售额同比下降了3%。
  尽管整体需求低迷,但由于日本纺织品服装消费基数庞大,再加上纺织品服装业大部分已将制造基地转移到中国,本土的生产能力较小,且成本很高,因此,其消费市场仍严重依赖于进口产品。2002年,日本纺织品服装批发金额为18.133万亿日元,同比下降6%;服装零售额为10.39万亿日元,同比下降7.6%。在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上,中国产品占71.5%,具有较强的价格和质量竞争优势。因此,我国出口企业在日本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并不是扩大市场份额的问题,而是提供深加工、高质量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问题。



相关部门网站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

网站地图 | 隐私政策 | IPv6网络支持 | Xml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895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