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据报道,近日,英国经济学人信息中心(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发表了2004年《中国展望》国别报告。 该报告对中国今后两年的经济前景持乐观态度,并预测,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8.7%,2005年增长8%;2004年的通货膨胀率约为3%,2005年降至2%;经常项目顺差将大幅度减少,由2003年的322亿美元降至2005年的224亿美元。此外,该报告还预测全球经济将快速增长,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世界经济总量将在2004~2005年分别增长4.3%和4%,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约为6.6%。 1.国际关系 因不断扩大的中国贸易顺差而引发的中美贸易摩擦将持续至2004年,但预计不会恶化新近有所改善的中美关系。该问题与2004年11月即将举行的总统大选的关联度实际上等同于对美国经济的真正影响程度。此外,虽然中国政府不会依照美国批评言论所要求的那样将人民币升值20%~40%,但的确可以有所作为加以缓和。中国政府已经宣布调减出口退税率,并且公布了大批量购买美国物品的清单。 2.政策趋向 2004~2005年,中国的经济政策将继续坚持两个目标: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及解决长期存在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为此,中国政府将在今后几个月另谋措施,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如,进一步放松对资本外流的限制等。此外,中国政府还将继续致力于解决当前可能威胁到一些特定部门稳定性的非持续性经济增长问题,由此可能导致实行更加趋紧的货币政策。 3.经济增长 2003年,中国取得了1997年以来最高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9.1%。报告预测今后两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慢,2004年为8.7%,2005年为8%。报告认为,2003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部分是货物出口的强劲增长所致。在经合组织需求上升及生产能力进一步由高成本地区向中国转移趋势的推动下,预计今后两年内,货物出口将继续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但2003年经济增长的另一主要“发动机”(投资)将大幅度放慢速度。投资下降的原因主要将由中国央行“紧缩信贷增长”的政策所致。 4.通货膨胀 报告认为,2003年,中国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因素:强劲的投资增长推动资本货物及工业原材料的成本上升;较快的货币供应增长;长期的粮食过剩时代的结束。虽然目前中国政府大力支持粮食生产,但农产品价格的压力短期内仍难以消除。然而,政府放缓投资及信贷增长的努力将使通货膨胀的其他因素降温。最终结果,虽然2004年通货膨胀预期将会上升,但不会维持很久,消费者物价指数预计在2004和2005年分别上升3%、2%。 5.汇率 2003年下半年,虽然要求人民币贬值的国际压力趋紧,但报告认为,今后两年内美元与人民币的兑换率不会有大的变动。中国领导人不应该为此承受“害怕变化”的指责,过去2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改革历程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考虑到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作用,对货币进行大幅度、一次性的升值问题,中国政府尤其要慎重。虽然今后两年内中国政府会尝试使其汇率机制更加灵活,但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不会有大的改变,即使到2005年,汇率仍可能保持在1美元兑8元人民币的平均水平,比目前汇率上升3.5%。 6.对外贸易 2003年,中国进口较出口的强劲增长导致中国贸易顺差的下降。进口增长主要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推行市场运作措施以及国内需求的普遍旺盛所推动。虽然中国政府尝试放慢国内投资增长的措施会抑制今后两年内的进口增长,但预计贸易顺差仍将进一步缩减至2004年的367亿美元、2005年的344亿美元。与贸易有关的服务产品的进口及外国投资者投资利润的外流,将使服务贸易赤字及财政赤字在今后两年内继续维持可观的状况。总体而言,预计经常项目顺差将从2003年的322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下降至2005年的224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