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中国眼镜零售大概200亿,总计有4万家门店。当然,其中有一半都是没有生产许可证的门店,并且无论是镜片厂家还是零售店,都还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在日本,镜片一年能够消耗2000万付,并有着近1万家的零售门店。同时,日本的90%镜片供应集中在四个厂家,零售额的50%集中在排名前20的零售品牌。 中国眼镜行业处于的初级阶段的状态说明了中国眼镜行业的未来有着很大的机会。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树脂镜片替代玻璃镜片,中国眼镜行业便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成长,大部分小型的零售企业在那次机会中逐步的连锁化、规模化。 实际上,这正是产品技术革新的趋势赋予行业一次增值的机会。进入21世纪,中国眼镜行业的发展在产品技术革新的趋势上更加的明朗化和迅速化。 首先是原本在全球范围内应用于中老年消费群体的多焦点产品在中国的低龄化应用至青少年群体,并赋予了“减缓视力发展”的诉求。使得在青少年群体的消费水平上几何级的提升,甚至某些零售体系对于青少年群体开发了基于“减缓和控制视力”诉求的组合型销售产品。并通过对于青少年多焦点镜片销售的熟悉多焦点产品,将多焦点应用逐步转移至中老年群体。甚至在近两年,通过“减缓视疲劳”、“减压”等诉求,将多焦点的设计应用至30岁左右的成年群体。明显的市场信息是,同样参数的镜片,多焦点化以后的价值和零售价格都在增加。 其次,中国眼镜市场落后还有一个典型性的特征,即中国消费者的眼镜人均拥有量较低。在日本的一年2000万付的镜片销售中,染色镜片大概占了近8%。而中国市场的染色、变色或者偏光这类相当于是消费者第2付甚至第3付的眼镜却占比极低。一方面整体眼镜市场的竞争深度还存在很大空间,以致行业选手的不重视,另外一方面在此类产品的操作上无论是技术改进还是销售体系以及终端的培育对于眼镜行业来说都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故而,对于供应商趋势而言:产品多焦点化在未来会更加明朗化,更强的盈利空间、渐进设计创新、产品的品牌和模式化塑造,销售体系的辅助,验光以及装配技术的支持,完善的售后体系及案例分享是多焦点供应商的重要考量因素。 近几年的专卖店以及网店也在眼镜行业崛起有点出人意料,甚至当这些专卖是以最难成交的中老年或者盘面和毛利本身就很一般的隐形为基础时。实际上,这些例子的成功正是反应了中国眼镜市场的深度空间的存在,然而这些门店对于产品零售的研究是最值得探讨的了。事实上,这个就是对于供应商要求的“零售体系的支持”的问题。故而针对这样的现象,行业对于供应商的挑战已经到了如何更好的去帮助客户创造价值。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