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段时间,人民币成了美国国内政治的避雷针。从美国制造者协会到美国国会,批评家们几乎异口同声地把美国经济出现的问题都归咎于所谓被低估的人民币。他们认为,被低估的人民币不公平地提高了中国出口竞争力,造成了日益扩大的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以及数百万个制造业就业机会的丧失。
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争论已经如此政治化,如此偏离了基本事实,其后果只能导致对美国、中国和世界经济都有害无利的保护主义。一些美国国会议员提议制订法案,对中国商品征收新的惩罚性关税,理由是人民币有人为操纵的嫌疑。如果这一法案获得通过,那么它将造成极为令人不安的破天荒之举,因为这就形成一个国家通过矛头对准另一主权国家的汇率政策的贸易主张的先例。在某些方面,目前情况和1980年代美国社会流行抨击日本的情况相类似,只不过是现在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了美国经济问题的替罪羊。
现在中美贸易关系正在稳固且迅速地发展,互惠互利。美国的跨国公司通过利用大量廉价劳动力赢得竞争优势,同时也进入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市场。价格低廉的中国商品,包括从鞋、玩具到微波炉等,使美国消费者,尤其是工薪家庭拥有更大的购买力。
但是,批评家们却总是无视繁荣的中美贸易关系所带来的这些显而易见的利益,而只是狭隘地把焦点对准扩大的中美贸易赤字。2003年,中美贸易赤字创下1230亿美元的新高。
他们认为,低估的人民币是美国贸易失衡及制造业就业机会丧失的罪魁祸首。因此,人民币必须大幅度升值,这是解决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以及提高美国制造业就业率的“关键”。
不论是国际贸易还是对华贸易均非导致美国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因素。美国制造业失业状况主要反映了美国国内需求的疲软及美国经济生产率的迅速提高。美国商业部数据显示,最近几个季度,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达到了3%。生产率迅速增长与国内需求疲软可以解释美国劳动力市场欲振乏力的状况。
责怪中国是一种图省事的做法,但如果对数据作一番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中国只是问题的一小部分而已。与美国正在形成的保护主义者的论调相左,仅靠人民币升值并不可能对美国贸易赤字产生大的影响。
首先,由于亚洲和西方公司都在把低端制造与组装产业移往中国,加工贸易日益重要,这扩大了中美双边贸易赤字的规模。比如原先在中国台湾或韩国生产然后出口到美国的商品,现在则由韩国或中国台湾公司开设在中国内地的工厂生产然后出口到美国。由于这些产品的进口比例很高,在中国产生的增值很小,但这些产品从中国运往美国时均被记录为中国的出口。
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十年美国对东亚的贸易赤字总体上保持相当稳定的水平。中国发展成为主要的制造业与出口基地本身并非导致美国总体贸易失衡状况恶化的原因。美国对华贸易赤字明显加大反映的是众所周知的东亚地区内部生产与贸易格局的变化。
传统的贸易统计数据也从另一重要角度扭曲了中美贸易的真实情况,因为它们未能考虑美国公司在华实现的巨额且迅速增长的销售额。例如摩托罗拉和通用汽车等公司每年在华的销售额都有数十亿美元。如果加上这些公司的销售额,美国对华出口额将大大高于海关统计数据。
如果根据加工贸易以及美国的公司在华机构的销售额进行调整,2003年美国对华贸易赤字的实际数额只有460亿美元, 为美国商务部估计值的1/3,只占美国贸易赤字总额的8%。
其次,中国的出口商品与美国国内生产的商品很少重叠,人民币价值重估不会带来所期望出现的转而购买美国产品的替代效应。
中国专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制造,如服装、玩具等低端消费品,美国早已不生产这些产品了。美国的制造业集中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领域:飞机、机械、化工、汽车、信息技术硬件、软件与服务业。中美之间很少有直接竞争。如果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中国生产的纺织品与玩具在美国的销售价格将上升,这将损害中产阶级消费者的利益。
因此,可能造成的局面是,美国将更多地从印度和拉美进口这些产品,这样就不太可能对美国总体贸易赤字、制造业的产出以及就业额产生正面影响。换言之,人民币重新估值不会对美元产生明显的效果。
第三,与流行观点相反的是,人民币价值只是被适度低估了而非严重低估,估计约在10%乣15%之间。这种偏离即使对于浮动汇率制来说也是很常见的,因为外汇市场固有的波动性,往往导致即时汇率偏离长期均衡汇率。虽然报道的中美双边贸易盈余很高,但中国总体经常项目的盈余一直保持适度,而且实际上还在缩小。
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刺激了进口需求,而进口近一年来一直高过出口的增长速度,这肯定会造成经常项目盈余的不断缩小,甚至在不远的将来出现赤字。
2003年外国对华直接投资创下560亿美元的新纪录,这一事实被许多经济学家不断引用。这显示了中国制造业与世界经济的联结,甚至服务业与世界经济的联结度也在不断增强。
“中国制造”这一标签现在已没什么意义,甚至会产生误解,因为中国过半的出口产品,从一双耐克跑鞋到一台笔记本电脑,是由跨国公司在华的全资子公司或合资企业所生产。
尤其重要的是,中国一直在努力向外国产品与服务开放自己的市场。
自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一直在大力推进贸易改革,将关税税率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以下,并在消除各种非关税贸易壁垒。中国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刺激由国内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为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在过去五年,中国投资上万亿美元用于公共事业,推行了影响深远的住房改革,鼓励私人拥有住房,使中国经济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开放的市场加上中国强劲的国内需求,为中国的贸易伙伴提供了诱人的机会。比如2003年进口的年同比增长率为42%,远高于32%的出口增长率。
结果是,中国内地迅速成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等亚洲经济体的第一大出口市场。现在中国从亚洲其他地区的进口量几乎与日本持平,虽然中国的经济规模只有日本的1/4。中国业已加入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行列,成为全球出口的主要市场。
美国不应该坚持促使人民币重新估值,这无益于降低美国的贸易赤字。美国应该审视并放松在冷战时期制订的早已过时的“出口管制”制度,这个制度限制向中国出口几乎所有的高科技产品。
美国当局不切实际地希望通过鼓励向中国出口大豆和小麦,依赖农产品来改变对华贸易的失衡,这是荒唐的。
中国也许能够从美国进口更多的农产品,但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中国主要向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从美国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包括先进的机械与设备。
事实上,中国从日本、欧洲和韩国进口了大量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美国公司饱受过时的“出口管制”制度之苦,而非所谓的“人为低估”的人民币。如果美国国会和布什政府在认真考虑增加美国制造业就业机会,那么现在是放松这个过时的“出口管制”制度的时候了,因为它使美国公司在向世界增长最快的国家出口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商品时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如果美国政治家和游说团体认为更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能帮助美国有效地降低其经常项目赤字,并提高就业率,这是危险的自欺欺人。
中国不是美国现在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的关键,放开人民币汇率也不是其解决的办法。指责中国既于事无补也不公平。
虽然强势人民币解决不了美国经常项目赤字或失业问题,但中国仍应该向更灵活的汇率政策这个方向前进,并在全球经济调整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做也符合中国自己的利益。
令人鼓舞的是,中国的决策者已明确表示,实现更大的汇率灵活度是其政策的目标。尤其是,中国已开始努力推进贸易改革,在更大程度上向外国进口开放,同时也在审慎地放松对某些类型的资本流动的限制。
更高的汇率灵活性可能导致短期内人民币币值适度上调,但这不会对中国出口竞争力产生影响,却会有助于中国更有效地行使货币政策,抑制经济过热,并帮助应对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和消化因改革贸易制度与资本项目放开所造成的冲击。重要的是,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可以使美国的许多批评者闭口。
中国需要以建设性的态度来对有关人民币的批评作出反应,不论这些批评多么不合理,美国经济的开放与繁荣对中国、东亚和世界其他地区都非常重要。中美的双边经贸关系利害攸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值得因区区人民币汇率问题而与美国打一场两败俱伤的贸易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