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相对于国内手机企业的优势来讲,中国手机出口中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改变。手机产业由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出口方式过多依赖加工贸易和出口主体过多依赖三资企业的局面短期内难有较大改变;国际移动通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不健全、开拓阻力及风险较大,导致出口市场集中的局面也难以在短期内取得实质性突破。 此外,加入WTO也给我国手机出口带来很大的压力。尽管从长远来看,加入WTO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外贸有很大促进作用,但从短期而言,可能会起到一定负面影响。2003年1月开始,我国对手机进口关税下调为零,导致手机进口大幅上升,出口的压力也增大不少。 (一)人民币升值的威胁 人民币升值意味着手机出口到国外价格将比现在高,肯定会对消费产生抑制作用,这就会造成消费者购买力下降;由于购买者减少,出口将随之减少,这对业已饱和的国内手机市场将产生负面影响,更加不利于手机厂商消化库存。 (二)专利费威胁始终存在 与国外手机生产商相比,中国国产手机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国产手机出口均价约60美元,比洋品牌出口手机要便宜10美元左右,并且手机产品的日益同质化又同时抵消了技术上的缺陷,于是价格成了市场竞争中的第一区分要素。国产手机实际上已经在某些欧美地区构成了对当地企业的威胁,而以征收专利费来弥补价格的劣势成为洋品牌打压中国品牌手机时的正常商业手段。 2003~2004年,多家欧美手机厂商拟向中国手机厂商手机出口征收基础专利费,主要是针对GSM和GPRS,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后来这一争议虽然表面上渐渐平息,但很难说中国企业向国际企业所交的IP专利包里面没有含有基础专利费。手机专利费造成国产手机在国际贸易中经常受到制约。 (三)手机厂商可能要面对反倾销问题 由于中国手机产品性价比较好,在国际市场对其他国家的产品构成了威胁,随着手机生产厂商纷纷扩大出口,将不可避免地加剧市场竞争,容易引致反倾销等贸易摩擦。 对于手机厂商,反倾销成为必须引起警惕的问题,采取海外收购或并购的方法,不仅价格相对便宜,还可拥有生产地,整合成熟的销售渠道,节省建设成本和时间,继承品牌,降低壁垒风险,免去反倾销。 (四)限制出口手段增加 随着中国手机产品的出口增加,国产手机厂商可能面临的贸易保护不仅局限于价格(反倾销),还有数量(通过特殊保护条款)、质量(通过技术壁垒)的变化,可能会提高标准、增加检测、技术法规等。 面对未来可能遭遇的上述各种问题,要求手机厂商及时获得信息,对产品和结构进行调查,否则将被挡在门外。 (五)上游产业缺失的威胁,元器件受制于人 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国后,我国手机产业却不得不面对产能膨胀过快带来的手机配件供应严重不足的问题,部分手机企业甚至因为配件短缺,不得不重新调整手机新品的生产和销售计划,这会导致国内手机厂商推出的新品减少。 核心元器件受制于国外企业使国产手机更加脆弱,国产手机缺乏核心技术的现实已经昭示,没有技术,就将永远处于产业环境的最底层,图一时利润,最终将失去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六)国产手机与国际品牌在产品结构上存在巨大差距 导致国产手机与国际品牌在产品结构上差距大的原因,除了技术的缺乏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国产手机从构思产品系列开始,就缺乏产品系列整体架构的战略思考,在产品系列中,每一款产品的定位、推出时间、产品的更新速度没有一个整体的框架,这就使得国产手机只能在点上成功,而不能在面上取得成绩。 二、国内手机出口成本优势不再 国产手机厂商一直认为,低价策略是最大的优势。因为采用贴牌加上区域性市场渠道,在市场整体营运成本可以较外商低许多;因此,即使采取低价策略,仍可维持相当的利润。 后来的事实证明,国产手机在价格上也已经不起国外手机的挑战,尤其是来自国外市场的挑战,道理很简单,诺基亚与波导在印度市场都是国外厂商,没有什么本土优势可以利用,成本的优势体现在当地的市场渠道建设成熟度以及本土化的市场理解能力。韩国厂商被征收的专利费高达手机销售价格的8%~13%,如果欧美厂商也对中国手机厂商征收同样比例的专利费,那么国产手机赖以搏杀国外市场的性价比优势将逐渐丧失。 持续依靠低价刺激海外市场换机需求的国内手机厂商很可能陷入恶性循环的价格战,本来就很脆弱的资金链一旦受累于海外市场的收益,非常容易倒闭。 根据摩托罗拉、诺基亚在俄罗斯、印度等国家大批量推出40美元手机的销售情况来看,手机低价其实很大程度依赖零部件的供应,而国内手机厂商零部件的采购议价能力本来就有限,所以低价手机持续发力的后劲明显不足。 国产手机的净利率已经下降为4%,而国外手机的净利率则保持在20%~30%左右,两者相差了五六倍,国内厂商通过规模生产来形成效益已经行不通,将直接导致国产手机出口海外的竞争力进一步削弱。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军海外市场,国内企业的海外市场开发难度会更大,因为企业不一定能形成合力,相反还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恶化先进入企业的生态环境,形成国内后进来者与国外品牌双重挤压先进入者的局面。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