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笔者认为,在药价改革的“风暴”即将来临的背景下,医药企业必须深入研究和分析国家政策,了解和洞悉国家在药品价格方面的未来思路和方向,拨开迷雾,认清形势,苦练内功,争取能够占得市场先机。 冲击:指导性意见 影响微小 从我国以往的政策改革经验来看,药价改革政策在没有出台细则之前,对整个医药市场及医药企业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市场格局也不会出现新的变化。 众所周知,目前进入医院终端的药品中,专科药的利润是最高的。有数据显示,国内主流医院所用的专科药70%的都来自于外企。从价格上来看,虽然国产药存在一定的优势,但由于在医院终端的开发方面,外企早已牢牢占据了主导位置,国内医药企业要想进入十分困难。因此,在主流医疗机构被外企霸占的情况下,医院仍然会优先使用外资药,当前的市场格局也就暂时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动。 目前,相对于国产药而言,外资药的价格仍十分昂贵。而价格高则代表利润丰厚,有了利润后外企就会有充足的资金去做其他方面的工作,比如说研发、政府公关等。所以,外资药仍然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统治国内高端医院市场,高价药品的价格降下来可能性很小。 在当前情况下,如果相关政府部门按照成本来制定药品价格的话,可能会出现国内药企和国外药企的差距进一步加大。因为外资药的成本是以口岸价为标准的,由于口岸价并非一定是外资药真实的成本价格,这也间接地保护了外资药的高价,长期下去逐渐形成了一种循环,最终演变成成熟的利益面,这是非常不公平,也不恰当的。 解读:利好创新药 突破不大 “改革医疗卫生机构药品加成政策。逐步降低医疗机构及卫生疾控机构销售药品加价率。改革过渡期间,在不突破平均15%加价率的前提下,可以对不同价格的药品实行差别加价政策。”笔者认为,药价改革提出的差别加价政策,与之前相比,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上的变化。因为从最终价格来看,原本价格高的药品加价后还是会比原本价格低的药品昂贵许多。 从企业角度来看,由于国内医药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等工作更多的是在国内市场上开展,在进行成本调查时,很容易就可以调查清楚,可以说是一目了然;而外资企业由于地域和政策等因素影响,有些成本根本就无法调查出来,从而使得其口岸价可以拉得很高。因此,从整体上来看,药品价格政策对国内企业的约束力非常大,而对外资企业的约束力相对较小。 药品价格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的体制。从征求意见稿可以看出,因地制宜是药价改革未来又一重点部分。笔者认为,这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就我国药品价格管理现状而言,基本上可以说已经是在实行因地制宜。以招投标为例,目前每一种药品在全国各地招标价都不一样,这是因为各地的政治、经济等环境的差异性,不可能完全根据发改委统一定价实行下去。从笔者接触过的很多地区的招投标工作来看,都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或者参照附近城市的价格政策来进行药品定价。 从价格体系上来看,政府在设定针对创新药和专利药的定价上有所倾斜。因此,创新型或研发型的企业将在药价改革中受益。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是:在前期研发当中,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时间和精力;在后期推广和销售过程中,成本非常高,大部分医药企业无法承受。同时,鼓励创新是一个好的引导,但目前意见只是原则性的,还需要细化出来,特别是对区分创新药和仿制药,需要出台一个严格的标准。应对:政府公关和价格管控 政府公共关系是企业日常管理中的一个环节,而在新的药品价格政策下,将会显得尤为重要,未来政府公关能力强的企业会占据很大的优势。就当前情况而言,国内医药企业在政府公共关系方面还需要加强,有数据显示,外企每年用于政府公共关系建设的事务费高达几千万,国内药企仅只有几百万,相差近十倍。 另外,由于处于药价改革背景下的医药企业都十分被动,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突围:一是要牢牢控制住价格体系,只有把自己的价格管控住了,才能在政策正式出台实施后不至于“手忙脚乱”;二是只要有条件还是要注意创新药和首仿药,从药价改革趋势来看,是利好这方面的。 总的来说,相比较从前,政府还是有一定的进步。笔者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新的药品价格政策应该越详细、具体越好,最好是能够细到某一类药品。如果政策不能细化到具体操作的某一个环节,在执行过程中还是有空子可钻。而只有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各地区的政策执行部门的弹性空间才会小,才是真正有利于价格向良性方向发展。价格管理细则每一条一套上去,企业有没有违反法规就会一目了然,这样政府公关的作用就自然会下降,也没有企业敢如此的明目张胆了。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