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场简讯

市场简讯
2005年人民币币值走向没有时间表
2004-12-29

2005年人民币币值走向没有时间表

据报道,时至2004年末,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未见减轻。2005年,人民币币值走向仍将牵动着全球的目光。
  2004年,中国进出口的发展、贸易赢余的提高、外汇储备的增长,一方面成就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却也成为某些国家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借口。
  2005年,关于这些压力是否还将继续存在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李永森教授表示,客观地讲,如果我国不采取相应措施,这种压力还会继续。(1)中国经济发展会被继续看好;(2)中国外贸保持了继续向上发展的规模,中国的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也将不断提高。这两点都会使人民币在2005年继续承受升值的压力;(3)如果美元在国际市场上继续贬值,那么也将给人民币造成升值压力,而国际投机资本的存在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这种压力。
  有时,外部压力也会成为自主转变的动力。部分专家认为,此次美元贬值带来的国际贸易调整、汇率调整以及货币体系的调整,如果中国政府把握好机会、控制好风险,也许会成为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外部动力。
  事实上,中国政府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汇率机制的改革,同时,也在不断地为人民币减压。近两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逐步落实改革的构想。2004年前半年,几乎每个月国家外汇管理局都有新的政策出台,逐步放松外汇管制,近两个月也出台了多项政策放松资本项目的管制。
  这些外汇改革政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更重要的是使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更接近市场。而且,从另一方面看,购汇、用汇政策的放宽,也使人们更容易换取外汇,从而为境内企业进行境外投资提供了便利。
  当然,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供求机制的改革还需要其他诸多配套改革措施,例如,制定更积极的对外投资战略,调整人民币汇率调控目标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认为,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应该根据国内实体经济需要来决定,而不应迫于国外的压力来决定升值与否。而且确定合适的汇率水平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和政府决策者的判断来决定。完善汇率机制是中国自己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避免汇率大幅度波动。尽管中国现在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但是中国有化解压力的工具和方式。
  易宪容分析,人民币在2005年不会升值,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一直在进行并且会不断进行下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则表示,对待汇率问题的态度,还涉及到中国未来发展战略的选择。中国的经济发展,应该从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驱动型,转向内外均衡的发展战略。随着中国贸易项目将由持续顺差转为基本平衡,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因素更多地将来自国内需求,同时,美联储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使得流入中国的热钱可能会受到一定遏制,而不调整汇率形成机制的代价正逐步加大。目前看来,汇率形成机制实质性改革的时机正逐步走向成熟。
  2004年12月8日,在海牙出席第七次中欧领导人会晤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随着市场的变化,中国将逐渐实行人民币弹性汇率机制,但这是一个复杂和渐进的过程。实行人民币弹性机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市场经济体系完善,金融体系健全;(2)要有科学的方案,以保证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3)要考虑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中国对周边国家负责,对世界负责。
  人民币币值的动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牵动着全球资本市场的神经。甚至有观点认为,人民币币值变动与否,将成为2005年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一大变数。
  现在,最为现实的举措应该是考虑如何主动调整汇率政策以消化这种压力。可以考虑的是,为今后几十年发展计划,调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策略,限制一些资源产品的出口,并放宽一些进口限制。同时,鼓励一些出口企业积极走出去,学会利用国际资源提速自身发展。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没有消除、周边的巨额游资没有退去、对短期资本的流动没有有效的监控机制的情况下,人民币币值浮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毕竟,调整方式、时机的选择,更重于调整与否的选择。
人民币汇率改革大事记
  (1)2004年5月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始实施《关于调整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核定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
  (2)2004年7月1日起,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始实施《关于改进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项目结汇审核与外债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
  (3)2004年10月2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内部运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4)2004年11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出席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之际声明,中国不会迫于外界压力对人民币重新估值。
  (5)2004年12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海牙出席第七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时指出,中国的改革方向是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相关部门网站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

网站地图 | 隐私政策 | IPv6网络支持 | Xml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895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