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据报道,包括麦肯锡、高盛公司在内的国外咨询机构均认为,在中国汽车生产成本远远大于发达国家。仅与欧洲相比,中国的汽车总生产成本就要高出15%~20%。但部分中国汽车企业还是能赢得比世界级的汽车生产商更高的回报。 对此,高盛公司认为,目前,这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 1. 与国际制造相比,较低的起始赢利点 本田、宝马在中国境内外都有或者将有生产,本田雅阁在广州生产时,在接近全球平均投入成本的10%时就开始赢利了;而宝马在沈阳华晨生产时,估计只需全球平均投入成本的2%就能赢利。据统计分析,华晨宝马在产量达到1.3万辆时,项目即开始赢利,而历年来全球宝马的最低赢利点是60万辆;而广州本田在产量达到3.3万辆时即开始赢利,而历史上全球本田的最低赢利点是30万辆。 高盛公司认为,这是中国汽车业规模相对国外较小,而且很少使用价格昂贵的自动化设备,从而使固定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和设备成本)远低于国外的结果。 2. 与国际制造相比,更低的税费支出 由于轿车在中国绝大多数都是由享受优惠税收政策的合资企业来生产的,因此,仅销售收入税一项,宝马在全球制造时的平均数约为总销售收入的39%,而在中国,估计其销售税只占销售收入的1.8%。由于税收的优惠,宝马在国际制造时的税后资产收益率只有1.6%,而在沈阳华晨制造的税后资产收益率将达到11.8%;而本田在国际制造时的税后资产收益率只有5.1%,在广州制造2003年底将达到51.5%。因此,高盛公司认为,形成中国轿车业高资产回报的真正驱动力是极低的赢利起始点、受保护的高定价以及优惠的税收政策,并不是中国汽车生产企业自身的竞争性优势。 2003年下半年~2005年,受到抑制的汽车信贷政策环境和即将到来的2005年中国汽车业产能全面过剩期,包括沈阳华晨和广州本田在内的所有中国汽车企业都将面临三大风险: 一、2005年全面产能过剩 高盛公司预测,2003年,中国轿车产量均以45%的速度增长,在2004年,增幅为25%。同时,2003和2004年,所有轿车生产企业的生产线开工率将从2002年的平均63%提高至75%,2005年达到85%。这样2004年将是新车型的产能高峰,而到了2005年,大量的轿车制造产能堆积,形成全面的产能过剩风险。届时,轿车产销比率将从2002年的102%上升至2005年的115%,同时触发更加激烈的价格竞争,中国轿车生产企业的毛利润将会下降近10%。 二、银行收紧汽车信贷,抑制汽车消费 据高盛公司统计,2002年,在中国通过汽车信贷购买轿车的比率已经从2001年的18.2%激增至76%,汽车信贷已经成为刺激轿车消费的重要因素。但由于中国汽车信贷管理政策正处于过渡期,自2003年上半年起,银行已开始紧缩汽车信贷规模的行动。高盛公司预测,2003年的汽车信贷规模将从2002年的3775亿元人民币降至2624亿元人民币,这对中国轿车的潜在消费需求将形成较大的影响。 三、税率提高 高盛公司认为,随着中国入世承诺的进一步履行,中国很可能将税率调整至全球统一的水平。这对中国轿车生产企业来说是另一种潜在的风险。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