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一、2003年机械产品进出口情况和特点 200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1~10月,全国进出口总额6823亿美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36.4%。其中出口3486亿美元,增长32.8%;进口3337亿美元,增长40.4%。 2003年1~10月,机械产品进出口总额1248.7亿美元(按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口径),增长44.6%。其中出口463.8亿美元,增长37.7%;进口784.9亿美元,增长49.5%。出口和进口规模都已超过2002年全年水平。 (一)机械产品进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 1.一般贸易进出口增幅高于加工贸易; 2.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迅猛; 3.与各主要贸易伙伴的发展状况良好,对美国、欧洲、中国香港、日本四大主要市场的出口额和从日本、中国台湾省、韩国、德国的进口额都占机械产品出口和进口总额的65%以上; 4.仪器仪表、工程机械、汽车三大行业进出口比2002年同期增长75%以上,增速迅猛。 (二)机械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1.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有一定增长; 2.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积极效应; 3.我国推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扩大企业外贸经营资格,保持外贸出口政策连续性等措施的实施; 4.美元贬值增强了我国商品的竞争力。 (三)机械产品进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1.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人民消费水平提高; 2.进口关税下降和部分商品非关税措施取消; 3.外商投资增加,促进了进口。 存在的问题,一是出口低价竞争由此引发贸易纠纷:二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外对我反倾销、技术壁垒逐渐增多。 二、2004年机械产品外贸环境分析 (一)2004年扩大机械产品出口的有利条件 1.2004年,国际经济和贸易环境将继续呈现有所增长的趋势。据世界银行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2%,贸易量将增长8.1%。美国经济发展趋势看好,欧洲经济适度增长,发展中国家多数都有不同程度发展,俄罗斯经济发展较快,中东欧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国际经济环境的这一特点,为我国扩大出口、发展合作、利用外资提供了机遇,机械产品出口也将会继续增长; 2.我国入世后的积极效应仍将继续显现;我国机械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利用外资增加.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加快,将有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机械产品形成生产能力,为扩大出口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善; 3.我国政府制定了支持机电产品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扩大出口的政策措施;扩大生产企业外贸自营权,推行外贸代理制,为扩大出口创造了条件; (二)机械产品出口面临的不利因素 1.来自美国、欧盟等国家的反倾销、技术壁垒、知识产权摩擦越来越多,将影响我国产品出口; 2.我国出口退税率下降。机械产品除少数产品出口退税率仍保持17%外,大多数产品都降到13%,下降4%。在出口1亿美元以上的60多种产品中,除电动工具、液压千斤项、部分汽车零部件和小马力柴油机等10种产品出口退税率保持17%不变外,其他产品都下降4%。将影响企业利润或生产成本。 3.部分出口产品无序竞争,竞相压价。 4.有些产品存在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2004年出口仍将继续增长,但增幅将比2003年有所回落。 (三)2004年机械产品进口仍将高速增长,这是由于: 1.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利用外资仍将增长,国内机械设备需求强劲; 2.我国进口关税继续下降,排气量≤3升的小轿车由2003年的38.2%降到34.2%,排气量≥3升的小轿车由43%降到37.6%,下降幅度较大:部分产品非关税措施取消(即取消座位数量≥30的客车、各种货车和专用车辆及这些车辆的关键零部件的进口配额许可证),小轿车(含座位数量≤9的小客车、越野车,面包车)及其成套散件和座位数量≤29的客车的进口配额增加; 3.从2004年1月1日起,按照中国《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从原产于中国香港地区进口的部分机械产品(主要是模具、滚珠轴承、电阻焊机、数控系统、镍镉蓄电池、照相机的自动调焦组件和快门组件及其零部件等)实行零关税; 4.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较大,如升值,则降低进口成本,促进进口。 三、做好进出口贸易的措施建议 1.优化结构,扩大技术含量较高产品的出口 充分利用扩大出口的有利条件,调整出口产品结构。除继续巩固和扩大优势产品出口外,大力发展技术含量较高产品的出口,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组合机床,汽车、拖拉机及其关键零部件,装载机、推土机等工程机械,连铸机,轧钢机,柴油发电机组,成套发电设备和输变电设备等,培育一批新的出口增长点。 2.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国际合作 进一步推进市场多元化。一方面继续加强对美国、欧盟、日本、东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市场的深度开发,扩大出口的品种和数量;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拓中东、非洲、拉丁美洲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包括通过援外工程和合资、合作项目带动出口;扩大对韩国、俄罗斯、中国台湾省的出口力度,争取缩小贸易逆差;进一步发展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和合作。 3.生产企业要充分用好外贸自营权,大力扩大自营出口 努力降低出口成本,缓解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和退税率下降的影响。密切与专业外贸公司的合作,推行代理制,逐步降低收购制的比重。在出口量较多的地区建立维修服务和备件供应网点,在海外设立分销网络。有条件的企业,可到国外设点办厂或投资,合作。 4.进一步完善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 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扶持发展资金的作用;加快中央财政对企业累计欠退税的退税进度和实施全额贴息;进一步落实对生产企业“免、抵、退”政策,减少退税环节,加强税务管理。 5.妥善处理与有关国家的贸易摩擦,突破贸易壁垒 充分应用世贸组织规则,积极应对美国、欧盟等国家在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摩擦,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加大应诉力度,做好组织工作。 6.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做好进口工作 对国内急需而又不能生产或质量达不到要求的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配套件和重要原材料的进口,做好组织工作。要货比三家,择优选购,或采用公开的国际招标方式,通过竞争选购。 7.建立和完善进口预警体系 加强进口监控,完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制度,保护国内产业发展。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