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着力开放创新实现共赢发展 厦门自贸片区:服务新发展格局 推动更高水平开放
2022-09-07

   

着力开放创新实现共赢发展 厦门自贸片区:服务新发展格局 推动更高水平开放

时间:2022-09-07 16:43
 

  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为平台载体,大力推进贸易便利化;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大力推进投资便利化;以降本增效率为抓手,大力提升口岸通关水平;以法务先行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强化法治化保障;以平台+为发展方向,驱动市场要素聚合成长……
    7年来,43.78平方公里的厦门自贸片区,以改革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有力助推厦门营商环境不断攀升——累计推出521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126项;全国推广143项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中,有30项“厦门经验”,5个案例入选全国自贸区“最佳实践案例”;累计新增企业约 4.7万家;今年7月,中山大学发布的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排名,厦门自贸片区连续两年位列全国67个自贸片区第五位。
    今天,厦门自贸片区对标对表国际一流、国内先进,以“立潮尖”的担当,奋力踏浪前行;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奏响改革开放新的强音,绘就厦门与世界深度交融、开放共赢的生动图景。
厦门自贸区
1.关键词:创新集成创新赋能更高质量发展
    “以前的报关大厅,满是忙碌的报关员,到处是码成堆的票据单证。现在,通过‘单一窗口’,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节省了多次录入、来回各部门所需的人力成本和费用支出,准确性、时效性还大幅提高。”
    20年来,厦门申悦关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韪见证着厦门通关效率不断提升。他为这一让通关跑出“加速度”的创新点赞。
    厦门自贸片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将原先“多个窗口、多口受理,多个系统、多次录入,多次申报、交叉重复”的问题,创新集成为“一个窗口、一个平台、一次申报、一次办结、一次反馈”,平台日单证处理量超过10万票,大幅压缩了进口、出口货物的整体通关时间,让企业切切实实享受到改革的红利。
    7年来,这个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的“单一窗口”以平台为底座,不断实现功能集成优化,上线“通关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跨境电商”等八大功能板块、80多个应用模块。
    以金融区块链平台——“企业供应链融资和银行贷款用途跟踪六场景”系统为例,通过银行承兑汇票开票、银行或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国内信用证开证等场景应用,有效解决了对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关键凭证监管难且手工核验工作量大的问题,让各家银行办理融资业务大为便利,也让企业的融资更为便捷。
    厦门自贸区在全国首创了“一照一码”,将市场监管、质监、税务等部门核发的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集成为加载18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逐步整合社会保险登记证、统计登记证等;将原先需要分别向工商、质监、国税、地税、公安五个部门提交5套35份材料,至少需要10个工作日,往返10次以上,压缩到只需向工商或综合窗口提交1套12份材料,最快仅需1个工作日即可完成。
    “从散发的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创新,实现的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发展。”厦门自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改革迈向深水区,需要的不仅是制度创新的系统集成,还有工作机制、资源要素等多方面的系统集成。
    厦门自贸片区始终坚持制度创新与功能培育相结合,以重点平台为抓手,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全面促进了离岸贸易、供应链、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发展:离岸贸易业务规模居全国前列;建成全国重要的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成为全国十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成为全国第二大进口酒口岸、全国最大燕窝深加工基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成效评估均位居全国前列。

2.关键词:开放敞开大门谱写高水平对外开放新篇章
    6月10日上午,一批集装箱通过跨境电商快捷通道完成海关出口手续,从象屿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海关监管中心仓库快速放行进入海天码头10#泊位前沿,直装作业至“海丰福泰”轮。它们将通过“丝路海运”电商快线,沿着“两港一航”的精品航线,2天内直达菲律宾马尼拉南港。
    这是全链条的加速——跨境电商海运快捷通道开启,结合跨境电商海关监管中心揭牌运营,海天码头开启直装作业流程模式,集直提直装、绿色通关等诸多特色为一体,将极大提升货物流通效率;海丰国际运营的首条“丝路海运”电商快线,联合厦门港务控股打造跨国“两港一航”精品航线,为电商企业提供高效快捷的航运服务。
    这是由厦门自贸区首创的服务跨境电商产业的模式,将帮助跨境电商企业和制造企业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走出去”。
    在厦门自贸区,我国首个以航运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品牌“丝路海运”平台,已有86条命名航线,通达29个国家102座港口。
    商舟物流充分利用厦门“多区叠加”优势,布局建设覆盖全国、通达全球的航空物流网络,推出厦门至伦敦、洛杉矶、阿姆斯特丹、列日、悉尼和墨尔本等客改货包机服务。今年以来,已运行客改货航班642班,累计货运吞吐量13.6万吨。“强化同RCEP国家、金砖国家间的互联互通,我们正积极开通厦门至莫斯科等客改货航线。”商舟航空物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我国首条从自贸区开出的国际班列——中欧(厦门)班列,开通7年来,已稳定运行厦门到汉堡、阿拉木图、莫斯科三条中欧班列干线。截至今年7月,中欧(厦门)班列中俄线累计发运364列、30670标箱,累计进出口货值68.9亿元。
    随着开放之门越开越大,厦门自贸片区也迎来了全新的机遇。象屿保税物流园、海沧保税港区先后获批升级为综保区,在2020年发展绩效评估中,象屿保税区位列全国第23位、东部地区第17位、福建省第1位。
    抢抓金砖创新基地建设机遇,厦门自贸委研究提出厦门自贸片区与金砖创新基地协同发展措施,探索金砖国家合作项目试点、策划申办金砖示范电子口岸主题论坛,积极推动示范电子口岸网络搭建工作。此外,深耕能源等大宗商品贸易和跨境电商,从俄罗斯进口原油211万桶,货值1.3亿美元;引入俄罗斯谢格扎集团与建发合作浆纸供应链业务;建成金砖国家商品服务中心,设立金砖国家商品馆。

3.关键词:共赢转变职能释放红利携手发展
    8月26日,一座百万级城市滨海商业地标——海上世界举办了亮灯盛典线上发布会。这个总建筑面积超百万平方米,投资超170亿的项目,由招商蛇口和厦门港务携手开发,是集智慧办公集群、沉浸式主题商业、奢华酒店、邮轮母港、滨海文娱等产业于一体的世界级滨海综合体,项目招商进度已超98%。海上世界项目负责人为厦门自贸片区的营商环境点赞:“片区工作人员主动靠前服务,实时了解我们的需求,主动支撑,让项目推进非常顺利。”
    在7月初的厦门校友经济大会上,厦门赛夫集团再度加码——合同外资5亿美元的赛夫生态基地落地自贸区。赛夫集团是京东集团战略合作伙伴及重点生态公司之一,拟整合已有家电、食品、母婴、化妆品、医疗器械、数码等领域项目到厦门,为厦门跨境电商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赛夫生态基地负责人张红磊表示,项目落户的过程中得到了厦门自贸委全流程的服务,大大减少了企业注册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我们感受到了片区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这让我们决定追加投资”。
    优良的营商环境,离不开律则之治。整合法律服务资源,设立厦门自贸片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全国率先成立厦门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和国际商事仲裁院,建立厦门港航调解中心、厦门自贸片区调解工作室等机构,首创“海关公证电子送达”……厦门自贸片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立足片区产业实际,厦门自贸区围绕数字化、国际化、市场化、创新型等发展方向,突出国际商贸、海商海事、知识产权等法务特色,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法务要素集聚区和涉外商事海事争端解决优选地。
    2021年,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正式挂牌,目前已有仲裁、公证、鉴定、税务、律师等近20家机构入驻厦门自贸法务大楼。“海丝中央法务区云平台”一期及微信小程序去年底正式上线,目前已入驻国内外法务机构330家、泛法务机构1525家,突破时空、地域限制,打造区域法务中心。
    辐射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发达的供应链,叠加海丝中央法务区的建设,德信集团执行总裁包建华更有信心:“藉厦门市打造海丝中央法务区的契机,德信印尼项目将能在境外法律争端预防和调解、人才引进、医疗保健等诸多方面获得更多便利。”
    如今,一个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正加速形成。片区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实施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备案管理”,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投资便利化;同时,通过打造数字自贸区,发挥数字赋能的作用,建设“数字港口”“智慧物流”,并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为平台载体,大力推进通关贸易便利化。
    数据显示,片区进口整体通关时间降到28.97小时,出口整体通关时间降到1.61小时,连续两年蝉联全国沿海十大集装箱口岸营商环境第一名,2021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1204.57万标箱。
    更大力度转变政府职能,更广领域激发市场活力,更大范围释放改革红利。7年来,厦门自贸片区GDP从385.28亿元增至880.41亿元,增长到约2.3倍;特殊监管区进出口额从489.8亿元增至1479.69亿元,增长到约3倍;财政收入从60.21亿元增至131.28亿元,增长到约2.2倍;片区累计新增企业约4.7万家(含外资2149家)、注册资本7021.8亿元,企业数为挂牌前的6倍。

4.关键词:发展数字自贸推动变革加快发展
    通过可视化系统,象屿速传总经理、象屿智运总经理孙刚关注着象屿智运网络货运平台的运行状况——不仅能看到运力、交易额等,还能对货运进行实时在线跟踪。
    2020年4月,象屿股份与厦门自贸委、湖里区政府正式签约象屿智运网络货运项目。得益于厦门自贸片区在扶持平台型企业发展、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上的积极举措,如今,象屿智运网络货运平台已成为象屿股份以数智赋能供应链升级的重要一环——整合4万余辆社会零散公路运力,总承运量达1500万余吨。不断加密的运输路线,织就其广袤的事业版图,今年3月,象屿智运成为厦门首家获评中物联4A级的网络货运平台。“数字化”,是赋能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推动质量变革和效率提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也是以系统集成方式做大做优重点平台、破解产业发展痛点堵点难点的重要抓手。
    根据《厦门片区打造数字自贸试验区三年行动方案》,厦门自贸片区从数字基建、数字产业、数字监管、数字服务等方面入手,加快推动厦门自贸片区数字化:
    厦门港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口岸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实现厦门海港口岸集装箱货物提货单及设备交接单电子化,码头闸口通过时间压缩2/3,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1.56亿元。鼠标轻点,厦门自贸片区每一宗土地、每一栋建筑的信息都一目了然;登录平台,5万多家市场主体的具体信息实时共享,画出企业的“信用画像”——厦门自贸片区数字空间平台、企业综合信息基础平台让人耳目一新。
    数字国际酒平台、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进口商品溯源平台、贸易数字化展厅等第一批数字应用场景已上线——厦门自贸片区以“数字+平台+基地”模式,推动京东等领军企业与14个重点平台深度合作,初步实现数字进口酒等7个重点平台的数字化转型。
    片区制定供应链数字化工作措施,以“平台+制度创新”模式推进企业供应链数字化建设。2021年,辖区内建发、国贸、象屿、林德叉车4家企业入选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其中,建发、国贸、象屿3家企业更是占据国内四大供应链集团中的3席。
    数字化创新载体建设最高奖励500万元,数字化提升最高奖励300万元,数字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最高补贴300万元……2021年,厦门自贸委出台《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促进数字化发展的若干措施》,从支持数字技术应用、支持创新载体建设、支持数字领域市场开拓等三个维度提出七条有力的扶持举措,对企业开展数字化、信息化提升,建设数字领域示范工程,建设数字综合服务平台等给予相应的补助和奖励。

5.关键词:两岸融合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
    在微信上一键下单,就可以一同预约厦门以及台北两地各一次的核酸检测……台企丽宝生医(厦门)医学检验实验室推出的两岸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同检服务,为不少在大陆发展的台商台胞提供了便利。
    作为首个两岸精准医疗合作实验室,丽宝生医也是厦门市唯一一家全台资检测机构。公司负责人表示,落户厦门自贸片区以来,企业享受到了多项政策扶持,实现了各项业务蓬勃发展。
    因台而设,因台而特,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是厦门自贸片区的初心使命。7年来,片区不仅吸引了一批“大陆首家”“两岸首家”台企落户,首家得益负面清单落地的最大台资项目——佳格葵花籽油,全国首家两岸合资证券公司“金圆统一证券”获证监会批准设立,还推动两岸海关“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试点,率先实施“源头管理、口岸验放”的两岸商品快速通关模式等。
    近年来,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联合相关部门陆续颁布惠台举措,如率先推动台胞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居民居住证,便利自主选择注册内资或外资企业、率先开展台湾与大陆职业资格标准比对等,吸引众多台青来厦筑梦、逐梦、圆梦。
    片区打造了云创智谷、一品创客等两家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建成厦嶝青年创业基地,大力度支持台青来厦创业,助推直播、电商、研发等台湾企业、青年创业团队、青年创业项目落地。“在厦门自贸片区扎根,我们的创业梦想从‘种子’结出‘果实’,也见证了这片创新创业创造的热土不断将制度创新的红利辐射到更多地方,帮助更多台青台胞梦想启航。”创业台青范姜锋感慨地说。
    数据显示,大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目前厦门自贸片区台资企业达1045家,注册资本164.01亿元。青创基地注册企业2465家、台企296家,累计来厦台湾青年达524人。2021年,片区对台海运邮快件3224标箱,同比增长1.32%。

<

 

  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为平台载体,大力推进贸易便利化;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大力推进投资便利化;以降本增效率为抓手,大力提升口岸通关水平;以法务先行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强化法治化保障;以平台+为发展方向,驱动市场要素聚合成长……
    7年来,43.78平方公里的厦门自贸片区,以改革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有力助推厦门营商环境不断攀升——累计推出521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126项;全国推广143项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中,有30项“厦门经验”,5个案例入选全国自贸区“最佳实践案例”;累计新增企业约 4.7万家;今年7月,中山大学发布的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排名,厦门自贸片区连续两年位列全国67个自贸片区第五位。
    今天,厦门自贸片区对标对表国际一流、国内先进,以“立潮尖”的担当,奋力踏浪前行;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奏响改革开放新的强音,绘就厦门与世界深度交融、开放共赢的生动图景。
厦门自贸区
1.关键词:创新集成创新赋能更高质量发展
    “以前的报关大厅,满是忙碌的报关员,到处是码成堆的票据单证。现在,通过‘单一窗口’,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节省了多次录入、来回各部门所需的人力成本和费用支出,准确性、时效性还大幅提高。”
    20年来,厦门申悦关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韪见证着厦门通关效率不断提升。他为这一让通关跑出“加速度”的创新点赞。
    厦门自贸片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将原先“多个窗口、多口受理,多个系统、多次录入,多次申报、交叉重复”的问题,创新集成为“一个窗口、一个平台、一次申报、一次办结、一次反馈”,平台日单证处理量超过10万票,大幅压缩了进口、出口货物的整体通关时间,让企业切切实实享受到改革的红利。
    7年来,这个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的“单一窗口”以平台为底座,不断实现功能集成优化,上线“通关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跨境电商”等八大功能板块、80多个应用模块。
    以金融区块链平台——“企业供应链融资和银行贷款用途跟踪六场景”系统为例,通过银行承兑汇票开票、银行或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国内信用证开证等场景应用,有效解决了对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关键凭证监管难且手工核验工作量大的问题,让各家银行办理融资业务大为便利,也让企业的融资更为便捷。
    厦门自贸区在全国首创了“一照一码”,将市场监管、质监、税务等部门核发的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集成为加载18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逐步整合社会保险登记证、统计登记证等;将原先需要分别向工商、质监、国税、地税、公安五个部门提交5套35份材料,至少需要10个工作日,往返10次以上,压缩到只需向工商或综合窗口提交1套12份材料,最快仅需1个工作日即可完成。
    “从散发的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创新,实现的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发展。”厦门自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改革迈向深水区,需要的不仅是制度创新的系统集成,还有工作机制、资源要素等多方面的系统集成。
    厦门自贸片区始终坚持制度创新与功能培育相结合,以重点平台为抓手,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全面促进了离岸贸易、供应链、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发展:离岸贸易业务规模居全国前列;建成全国重要的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成为全国十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成为全国第二大进口酒口岸、全国最大燕窝深加工基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成效评估均位居全国前列。

2.关键词:开放敞开大门谱写高水平对外开放新篇章
    6月10日上午,一批集装箱通过跨境电商快捷通道完成海关出口手续,从象屿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海关监管中心仓库快速放行进入海天码头10#泊位前沿,直装作业至“海丰福泰”轮。它们将通过“丝路海运”电商快线,沿着“两港一航”的精品航线,2天内直达菲律宾马尼拉南港。
    这是全链条的加速——跨境电商海运快捷通道开启,结合跨境电商海关监管中心揭牌运营,海天码头开启直装作业流程模式,集直提直装、绿色通关等诸多特色为一体,将极大提升货物流通效率;海丰国际运营的首条“丝路海运”电商快线,联合厦门港务控股打造跨国“两港一航”精品航线,为电商企业提供高效快捷的航运服务。
    这是由厦门自贸区首创的服务跨境电商产业的模式,将帮助跨境电商企业和制造企业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走出去”。
    在厦门自贸区,我国首个以航运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品牌“丝路海运”平台,已有86条命名航线,通达29个国家102座港口。
    商舟物流充分利用厦门“多区叠加”优势,布局建设覆盖全国、通达全球的航空物流网络,推出厦门至伦敦、洛杉矶、阿姆斯特丹、列日、悉尼和墨尔本等客改货包机服务。今年以来,已运行客改货航班642班,累计货运吞吐量13.6万吨。“强化同RCEP国家、金砖国家间的互联互通,我们正积极开通厦门至莫斯科等客改货航线。”商舟航空物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我国首条从自贸区开出的国际班列——中欧(厦门)班列,开通7年来,已稳定运行厦门到汉堡、阿拉木图、莫斯科三条中欧班列干线。截至今年7月,中欧(厦门)班列中俄线累计发运364列、30670标箱,累计进出口货值68.9亿元。
    随着开放之门越开越大,厦门自贸片区也迎来了全新的机遇。象屿保税物流园、海沧保税港区先后获批升级为综保区,在2020年发展绩效评估中,象屿保税区位列全国第23位、东部地区第17位、福建省第1位。
    抢抓金砖创新基地建设机遇,厦门自贸委研究提出厦门自贸片区与金砖创新基地协同发展措施,探索金砖国家合作项目试点、策划申办金砖示范电子口岸主题论坛,积极推动示范电子口岸网络搭建工作。此外,深耕能源等大宗商品贸易和跨境电商,从俄罗斯进口原油211万桶,货值1.3亿美元;引入俄罗斯谢格扎集团与建发合作浆纸供应链业务;建成金砖国家商品服务中心,设立金砖国家商品馆。

3.关键词:共赢转变职能释放红利携手发展
    8月26日,一座百万级城市滨海商业地标——海上世界举办了亮灯盛典线上发布会。这个总建筑面积超百万平方米,投资超170亿的项目,由招商蛇口和厦门港务携手开发,是集智慧办公集群、沉浸式主题商业、奢华酒店、邮轮母港、滨海文娱等产业于一体的世界级滨海综合体,项目招商进度已超98%。海上世界项目负责人为厦门自贸片区的营商环境点赞:“片区工作人员主动靠前服务,实时了解我们的需求,主动支撑,让项目推进非常顺利。”
    在7月初的厦门校友经济大会上,厦门赛夫集团再度加码——合同外资5亿美元的赛夫生态基地落地自贸区。赛夫集团是京东集团战略合作伙伴及重点生态公司之一,拟整合已有家电、食品、母婴、化妆品、医疗器械、数码等领域项目到厦门,为厦门跨境电商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赛夫生态基地负责人张红磊表示,项目落户的过程中得到了厦门自贸委全流程的服务,大大减少了企业注册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我们感受到了片区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这让我们决定追加投资”。
    优良的营商环境,离不开律则之治。整合法律服务资源,设立厦门自贸片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全国率先成立厦门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和国际商事仲裁院,建立厦门港航调解中心、厦门自贸片区调解工作室等机构,首创“海关公证电子送达”……厦门自贸片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立足片区产业实际,厦门自贸区围绕数字化、国际化、市场化、创新型等发展方向,突出国际商贸、海商海事、知识产权等法务特色,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法务要素集聚区和涉外商事海事争端解决优选地。
    2021年,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正式挂牌,目前已有仲裁、公证、鉴定、税务、律师等近20家机构入驻厦门自贸法务大楼。“海丝中央法务区云平台”一期及微信小程序去年底正式上线,目前已入驻国内外法务机构330家、泛法务机构1525家,突破时空、地域限制,打造区域法务中心。
    辐射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发达的供应链,叠加海丝中央法务区的建设,德信集团执行总裁包建华更有信心:“藉厦门市打造海丝中央法务区的契机,德信印尼项目将能在境外法律争端预防和调解、人才引进、医疗保健等诸多方面获得更多便利。”
    如今,一个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正加速形成。片区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实施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备案管理”,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投资便利化;同时,通过打造数字自贸区,发挥数字赋能的作用,建设“数字港口”“智慧物流”,并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为平台载体,大力推进通关贸易便利化。
    数据显示,片区进口整体通关时间降到28.97小时,出口整体通关时间降到1.61小时,连续两年蝉联全国沿海十大集装箱口岸营商环境第一名,2021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1204.57万标箱。
    更大力度转变政府职能,更广领域激发市场活力,更大范围释放改革红利。7年来,厦门自贸片区GDP从385.28亿元增至880.41亿元,增长到约2.3倍;特殊监管区进出口额从489.8亿元增至1479.69亿元,增长到约3倍;财政收入从60.21亿元增至131.28亿元,增长到约2.2倍;片区累计新增企业约4.7万家(含外资2149家)、注册资本7021.8亿元,企业数为挂牌前的6倍。

4.关键词:发展数字自贸推动变革加快发展
    通过可视化系统,象屿速传总经理、象屿智运总经理孙刚关注着象屿智运网络货运平台的运行状况——不仅能看到运力、交易额等,还能对货运进行实时在线跟踪。
    2020年4月,象屿股份与厦门自贸委、湖里区政府正式签约象屿智运网络货运项目。得益于厦门自贸片区在扶持平台型企业发展、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上的积极举措,如今,象屿智运网络货运平台已成为象屿股份以数智赋能供应链升级的重要一环——整合4万余辆社会零散公路运力,总承运量达1500万余吨。不断加密的运输路线,织就其广袤的事业版图,今年3月,象屿智运成为厦门首家获评中物联4A级的网络货运平台。“数字化”,是赋能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推动质量变革和效率提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也是以系统集成方式做大做优重点平台、破解产业发展痛点堵点难点的重要抓手。
    根据《厦门片区打造数字自贸试验区三年行动方案》,厦门自贸片区从数字基建、数字产业、数字监管、数字服务等方面入手,加快推动厦门自贸片区数字化:
    厦门港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口岸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实现厦门海港口岸集装箱货物提货单及设备交接单电子化,码头闸口通过时间压缩2/3,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1.56亿元。鼠标轻点,厦门自贸片区每一宗土地、每一栋建筑的信息都一目了然;登录平台,5万多家市场主体的具体信息实时共享,画出企业的“信用画像”——厦门自贸片区数字空间平台、企业综合信息基础平台让人耳目一新。
    数字国际酒平台、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进口商品溯源平台、贸易数字化展厅等第一批数字应用场景已上线——厦门自贸片区以“数字+平台+基地”模式,推动京东等领军企业与14个重点平台深度合作,初步实现数字进口酒等7个重点平台的数字化转型。
    片区制定供应链数字化工作措施,以“平台+制度创新”模式推进企业供应链数字化建设。2021年,辖区内建发、国贸、象屿、林德叉车4家企业入选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其中,建发、国贸、象屿3家企业更是占据国内四大供应链集团中的3席。
    数字化创新载体建设最高奖励500万元,数字化提升最高奖励300万元,数字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最高补贴300万元……2021年,厦门自贸委出台《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促进数字化发展的若干措施》,从支持数字技术应用、支持创新载体建设、支持数字领域市场开拓等三个维度提出七条有力的扶持举措,对企业开展数字化、信息化提升,建设数字领域示范工程,建设数字综合服务平台等给予相应的补助和奖励。

5.关键词:两岸融合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
    在微信上一键下单,就可以一同预约厦门以及台北两地各一次的核酸检测……台企丽宝生医(厦门)医学检验实验室推出的两岸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同检服务,为不少在大陆发展的台商台胞提供了便利。
    作为首个两岸精准医疗合作实验室,丽宝生医也是厦门市唯一一家全台资检测机构。公司负责人表示,落户厦门自贸片区以来,企业享受到了多项政策扶持,实现了各项业务蓬勃发展。
    因台而设,因台而特,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是厦门自贸片区的初心使命。7年来,片区不仅吸引了一批“大陆首家”“两岸首家”台企落户,首家得益负面清单落地的最大台资项目——佳格葵花籽油,全国首家两岸合资证券公司“金圆统一证券”获证监会批准设立,还推动两岸海关“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试点,率先实施“源头管理、口岸验放”的两岸商品快速通关模式等。
    近年来,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联合相关部门陆续颁布惠台举措,如率先推动台胞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居民居住证,便利自主选择注册内资或外资企业、率先开展台湾与大陆职业资格标准比对等,吸引众多台青来厦筑梦、逐梦、圆梦。
    片区打造了云创智谷、一品创客等两家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建成厦嶝青年创业基地,大力度支持台青来厦创业,助推直播、电商、研发等台湾企业、青年创业团队、青年创业项目落地。“在厦门自贸片区扎根,我们的创业梦想从‘种子’结出‘果实’,也见证了这片创新创业创造的热土不断将制度创新的红利辐射到更多地方,帮助更多台青台胞梦想启航。”创业台青范姜锋感慨地说。
    数据显示,大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目前厦门自贸片区台资企业达1045家,注册资本164.01亿元。青创基地注册企业2465家、台企296家,累计来厦台湾青年达524人。2021年,片区对台海运邮快件3224标箱,同比增长1.32%。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部门网站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

网站地图 | 隐私政策 | IPv6网络支持 | Xml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895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