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事过近五年,中国缝制设备在印度市场的战果如何呢?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秘书长杨晓京这样总结:“一直在开拓印度市场,但步履维艰。” 据了解,2005、2006两年是中国缝制企业进军印度的一个高潮期,以绣花机为例,仅2005年就有10万台机器从中国出口到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但2007、2008年,这一出口量又经历了一个急转下降,降到了每年4万多台,这一年出口量也一直持续到现在。杨晓京分析了其中的原因:现在回忆起来,当年是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印度市场的需求量,很多企业盲目扩大生产,形成了市场泡沫,以致很多中国同行在印度市场展开了价格战。 价格战令企业苦不堪言 诸暨盛名机电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桢铭在采访中告诉笔者:“印度市场大量需求的是中低端产品,量大,价格低。” 低价,可以是中国产品的优势,但同时也可以成为劣势。 相比于日本、德国、韩国的缝制设备,中国产品的性价比优势很明显,这也是印度企业选择中国产品的首要原因。但当年众多中国企业一下子涌入印度用力过猛,“攻城略地”的过程也就变成了竞相降价的过程。 价格低的直接结果是摊薄中国企业利润,加大他们开拓印度市场的压力。但从深层次来讲,低廉的价格也给中国缝机出口带来了不必要的贸易摩擦和壁垒。恶性价格战导致了出口秩序的混乱,自然引起印度当地企业和海关对中国出口的一些“防范”。印度方面早已开始了对于中国产缝制零配件的反倾销调查,虽然对整机还没有明确反倾销措施,但中国企业的巨额产品被印度海关没收已有先例。 群体性的低价也让有些企业苦不堪言。高家平是海门一缝纫机用针企业老板,他谈道:“我直接和印度做生意有七八年了,一直在做自己的品牌,2008年以后品牌优势开始凸现。但随之很多同行开始仿冒我们的产品,由于我们所生产的产品品种之间差异化并不明显,很多印度企业明知是假冒产品也愿意去采购。这样一来,谁的价格也提不上去。虽然和日本、德国还有差距,但本来我们的产品可以与台湾产品卖上差不多的价格,没办法现在只能靠比台湾还低的价格去争取市场。我们一直呼吁质检、海关等部门能加大打击力度,无奈喊是喊,效果并不明显。还是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中国有实力生产出高性价比的缝制机械,是因为有完备的产业链作为背后支撑:原材料→零配件生产→整机生产→商贸物流,中国企业更应该利用好这个产业链,不该只是让其成为低价的资本,更要以此为基础,让高性能成为高性价比的前提。 自主研发突围价格战 2007年前后的印度市场“缩水”,令很多中国企业被迫撤出,剩下的一部分企业依旧在靠低价勉强支撑,但也有企业在其中突出重围,巧取印度市场。 天津宝盈电脑机械有限公司是富怡品牌的创造者和拥有者。早在1998年,宝盈就开始了“试水”印度。如今,富怡绣花机在印度业内已拥有一定口碑。与大多中国销往印度的绣花机不同,富怡绣花机的价格要偏高一些,打破了印度人眼中“中国货都是便宜货”的惯性思维。 那又是什么秘密武器支撑起富怡品牌的高价格的呢?宝盈公司印度区域经理付先生告诉笔者:“我们主打机电一体化设备,关键是我们可以自己研发电控系统。而很多同行是要从专门生产电脑控制板的企业采购电控系统。这样一来,不但我们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而且售后维修也很方便,否则电控出了问题是要返回原厂的。”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