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中国对东盟矿业投资剧增 能源开发竞争大于合作 外媒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开始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之时,东盟国家吸引到的中国投资仅占中国全部对外投资的3%,但到2012年时已提升至8%,全年投资达60亿美元,2013年则达80亿美元。尽管中国对东盟国家投资已呈多元化趋势,但中国对东盟投资高潮未减,也反映出中国对能源及矿产资源的需求急速扩大。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2月5日报道,中国在东南亚矿业领域的投资占其在东南亚全部投资的比重,从2008年的10%上升至2012年的28%,接近中国对非洲国家矿业领域的投资比重(30%)。考虑到中国对东南亚投资额远大于对非洲的投资额(2012年为25亿美元),可以确定矿业领域已成中国对东盟国家投资的重点。 在东盟几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中国的直接投资更是增长迅速。如从2003年至2012年,中国对缅甸的投资额从400万美元增至7.5亿美元,对印度尼西亚的投资额从2600万美元增至6亿美元,对老挝的投资则从80万美元增至8亿美元。2007年以来,在马来西亚的铁矿从业者增加七倍以上,大部分来自中国。 此外,北京还于2010年宣布成立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承诺向东盟国家提供150亿美元的投资贷款,并在近期主导建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海上丝绸之路基金,支持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能源开发领域竞争大于合作 报道称,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近年来中国对东盟国家投资的进一步扩大,中国—东盟国家能源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原来简单的能源贸易扩展至能源资源开发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双边合作空间潜力巨大。 但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双方在能源开发领域的竞争要大于合作。各国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上升,导致的“能源保护主义”、“资源民族主义”是阻碍合作扩展的主要障碍。 报道认为,尽管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存在双边和区域能源合作的需要,但无论是中国还是东盟国家,都将确保本国利益和能源安全放于双边合作利益之上。例如,中国首先将能源安全看成是减少中国能源对外依赖、提升能源结构和运输多元化的能力。北京更多地将东南亚看成是能够提供更多天然气、原煤资源出口的来源地,把缅甸看成能为中国能源运输提供另一重要通道的战略选择。 报道称,在不少东南亚国家看来,中国投资者急于资源开采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当地民众利益和社会需求。在缅甸,中国企业急功近利的大型水电项目和较差的危机管控能力,加深了当地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对中国企业的偏见和不满,导致许多民众认为中国企业是只顾自身商业利益的典型。 中国企业在越南中部的矾土投资项目,也引发了规模不小的社会运动和包括学术界、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在内的大辩论,最终成为越南国内政治的重要转折点。 从东南亚国家来看,它们也远将国家利益和国内资源安全放于双边合作之上。例如,出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保护矿业者利益的考虑,印尼政府从2012年开始,限制镍矿等自然资源的出口,并于今年初开始禁止原煤等大部分原矿产品出口。虽然这些新的出口禁令的目的在于改革国内矿产业和保护国家利益,但另一方面,不仅影响到大量进口印尼矿产品的中国企业利益,也导致原本因资金不足、运输系统落后的印尼矿业不景气状况进一步恶化。 缅甸的例子同样说明地方利益(社会和环境安全)和国家战略利益考量远高于双边合作利益。继缅政府于2011年以国家利益、国内民族主义压力上升为由,停止了中缅合作的密松水电站之后,内比都又于近期取消了皎漂至昆明的铁路建设项目,理由是这一项目被认为是“弊大于利”,取消是“出于人民的意愿”。但客观的说,减缓中国在缅甸影响力的进一步上升才是其真正原因。 另一方面,在中国建设项目不断受阻的同时,缅甸至印度东北部的道路合作项目却进展顺利。例如,连接印度米左拉姆邦(Mizoram)至缅甸实兑港(SittwePort)的铁路运输项目将于2015年完工。这一项目的建成,将为印度东北部打开通向孟加拉湾的运输通道。另一印度—缅甸—泰国三边公路走廊也将于2016年建成。这样,印度通往东南亚的战略构想得以确立。 中国与东盟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日媒:先跳开南海 日本《外交学者》网站11月13日发表该网站副主编香农·蒂耶齐撰写的题为《中国与东盟:跳开南中国海》一文,全文摘要如下: 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曲终人散,但是许多国家的领导人离开北京后并没有打道回府。东盟国家领导人、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以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又奔赴缅甸内比都,出席东盟系列会议,包括“东盟+3”峰会与东亚峰会。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则代表北京参会。 APEC峰会为中国展示自己对亚太地区的设想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一体化的经济区,中国的增长是实现繁荣的一大推动力量(因此中国的利益必须得到尊重)。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的“亚太梦”面临的最大阻力恐怕来自家门口的近邻—特别是因领土纠纷而与中国关系动辄紧张的东盟成员。 路透社报道说,北京希望通过双边方式而不是更广泛的多边机构处理南海问题。东盟秘书长黎良明对于“海上实际状况:政治承诺与实际行动差距不断扩大”表示关切。就连非声索国也担心这种紧张变得危险—据路透社报道,新加坡外长尚穆根说,这些争端成为地区安全的一大威胁。 印尼作为东盟的实际领袖,一直在推动东盟内部就解决争端统一态度。前不久推行南海行动准则的工作几乎没有进展,这个问题很可能在这次东盟-中国峰会以及东亚峰会上再度提出。 中国与东盟乐观地把从2014年开始的十年时间标注为双方关系的“钻石十年”,这成为北京周边外交的一大重点。虽然中国投入了比以往更多的外交精力,推进“西进”战略,但是南面的邻国对保障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与国家利益仍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简单地说,没有东南亚十国的合作,中国的亚太设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特别是,中国需要东南亚对其“海上丝绸之路”计划买账。“海上丝绸之路”计划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补充。在欣然赞成的中亚等地国家的合作下,陆上线路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海上路线仍然不明朗,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的邻国存在顾虑。 在东南亚,印尼与缅甸已经与这一计划对接,但越南方面的进展较慢(尽管把河内纳入中国官方计划线路图)。如果海上争端引起的紧张继续,东南亚很可能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缺失的一环”。再加上印度对加入这一计划的态度也拿不准,如果东盟成员纷纷回避,那么这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就有泡汤的可能。 不过,另一方面,东南亚国家事实上热切期盼获取中国的投资与发展援助。东盟十国中有9个国家正式加入中国新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唯一的抵制方印尼预计很快也会加入,只待新总统佐科·维多多领导的政府有时间加以考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成为与中国两个丝绸之路计划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一大融资途径;东盟所有国家(包括越南与菲律宾)都同意加入,这对海上丝绸之路计划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如果中国真能够与集团形式的东盟合作,确保南海的和平稳定(首先是用一套行为准则指导争端方的行为),对于缓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紧张将大有裨益。这些领土争端决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但是不应容许它们破坏中国与东盟的合作,特别是考虑到中国强调对亚太地区要有全盘设想。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