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照分离全覆盖 自贸区制度创新再加速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自2019年12月1日起,在全国自贸试验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
“为什么要在自贸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因为我们的各种证还是太多了,办证过程又很复杂很繁琐,让企业拿到营业执照后仍要花大力气去办证。对于这种‘准入不准营’现象,一定要采取坚决有力措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更大激发市场活力。”李克强总理日前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
“证照”是企业进入市场的两把“钥匙”。所谓“照”,指的是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而“证”,指的是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按照我国法定程序,企业只有办理了相应的经营许可证,再拿营业执照,才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近些年,中国也一直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证照分离”,破解“准入不准营”等方面不断加大改革力度。2015年12月,上海自贸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到2017年9月,在浦东新区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将试点范围扩大至除上海外的全国其他10个自贸试验区。2018年10月,国务院部署在全国推开“证照分离”改革,从当年11月10日起,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对首批106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实行“证照分离”改革,通过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等四种方式,将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营业执照和能分离的许可类“证”相分离,实现“照后减证”。我国推行商事制度改革有效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开办企业拿到营业执照时间已经有了不小的压减。
但是仍然有企业反映,拿到营业执照后仍需要办许多证,而且“拿证”所消耗的时间长,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也造成了市场不公平竞争。“我们推进‘放管服’改革,要放,就一定要放得公平。”李克强总理在会议上强调。因此,为进一步克服“准入不准营”现象,使企业更便捷拿到营业执照并尽快正常运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各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清单管理,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这将进一步厘清“证”和“照”的关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这次的‘证照分离’改革将有利于中国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的一大重要目的是为了通过清理行政许可、取消审批等措施,将属于市场的彻底还给市场。
《通知》提出,要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四种方式分类推进改革。对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设定的523项事项,直接取消审批13项,审批改为备案8项,实行告知承诺60项,其余442项采取压减材料和时限、延长或取消有效期等措施优化审批服务。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证照分离’改革是商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骤,可以说,经过近年来的推行,‘证照分离’已经过了万事开头难的时代,我们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也发现了改革的难点,下一步的改革目标将更精准、更明确,改革的成效也将更大。”
同时,要注意“放管服”改革绝不是放了以后就不管了,《通知》强调,要完善改革配套政策措施。规范企业登记经营范围与申办经营许可的衔接,强化涉企经营信息归集共享,持续提升审批服务质量和效率,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坚持依法推进改革。
自贸区在制度创新中再次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徐洪才表示,自贸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在此次改革中具有“榜样”的力量,可把成功经验复制推广到全国,由试点到推广,有利于把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在自贸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可进一步促使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这有助于推动自贸区的建设发展、提升自贸区经济运行质量,从而有利于我国打造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
宋清辉也表示,自贸区在此次改革中扮演着“先锋队”的角色,能够最大程度上借此转变行政理念,产生多重的叠加效果。此举亦对自贸区的建设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探索出行政审批制度新机制和新模式,并形成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际经验。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快商品、服务、人才、资本、信息等便利自由流动,从要素开放上升到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开放,是新时期我国在探索投资、贸易、金融、外商投资服务和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的高地。
“证照分离”改革试点首先在自贸试验区开展改革全覆盖试点,接下来也要加快步伐、由点及面,向全国推开成熟经验。白明表示,改革经验由点到面的推行,这也说明商事制度改革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燎原之势蔓延到全国,也将带动我国整个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