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和美元的跷跷板:人民币的篮子里到底装着什么?美元、欧元、日元、韩元……?篮子里可能还深藏着另一件东西:政治。目前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关系就是经济和政治双重博弈的结果,当然也是大国与大国之间博弈的结果!“跷跷板”悖论?细心人会发现一个很蹊跷的现象:近日来,一向坐在“跷跷板”两头的人民币和美元竟成联袂走强之势。随着美元回稳和走强,人民币也再创新一轮新高,继突破7.91关口之后,28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几乎以“冲刺”的速度突破7.9关口,创下7.8998的汇改以来新高。这意味着自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超过2.66%。到9月27日的短短8天中,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已经相继突破了7.94、7.93、7.92和7.91四个重要的关口。 今天,更为关键的7.9心理关口告破,显示人民币汇率正在以“加速度”进入升值通道。按照9月18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计算,这一波人民币升值幅度已达到433个基点。
这显然不合“篮子货币”的形成机制。虽然中国实际的是“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形成机制、虽然中国贸易顺差迭创新高、虽然贸易商多选择国庆节前集中结汇,但是,这一切都不能成为人民币和美元近日携手走强的藉口。
揣测:政治施压后的缓兵之策?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中国与刚刚结束访华的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达成人民币汇率的某种协议,或是中国为了搁浅美国国会即将表决的对华实施惩罚性关税而采取缓兵之策?但这一切只是他人之心,予忖度之。
谜底就在游戏的背后!“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去年7月21日以来中国实施的这一新汇率制度,较此前“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多了“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但正是这一篮子,却将人民币和美元的命运绑在了一起,也就有了人民币和美元的“跷跷板”游戏!在以前“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人民币基本在央行盯住的一个区间波动,人民币一旦超出这个区间,央行就将入场买入或卖出,但是,在“目前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人民币形成机制下,只要篮子里最大权重的美元上涨,人民币就将下跌,而美元下跌,人民币就将上涨,而这一切基本都与市场美元的供求无关。过去的一年,人民币和美元的走势就是充分证明。
而很显然,近几日人民币兑美元的走势明显偏离了过去一年的趋势,如何合理解释这种现象?这个游戏的谜底就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这就是说人民币没有盯住一篮子货币,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妙处所在。盯住了,谁都可以预测汇率走势,而“参考”则不同,央行随时可以自我调整权重和币种,外人无法准确预期。不管是处于什么样的考虑和原因,不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最终反映到汇率上来还是绕不开“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机制,这正是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所在,也是人民银行可以适当回旋的余地!!!因此,不论是保尔森访华还是“惩罚性关税案件”,还是其他理由,总之最终的情况很有可能中国央行已修改了篮子里货币的美元比重,因为这本身就是参考一篮子而不是盯住一篮子货币的人民币形成机制的一部分。
后记:游戏规则谁来制定?值得重视的是,在目前美国经常项目和财政“双赤字”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经济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将再现疲软迹象、房价也摇摇欲坠、而美联储对通胀也表示乐观,这将不可避免地给美元带来压力,而在目前人民币的形成机制下,美元的走软势必将推高人民币升值。
不过人民币的下一站究竟在哪里,或许只有美元和政治知道,除非中国央行修改篮子里美元的权重。美国在人民币汇率上的几次三番的施压,大家都以为其目的只是逼迫人民币升值以达到满足其利益,最根本的目的更多地可能来自深层,或许试探人民币汇率的底牌也是其中深层目的之一吧。
但是,无论如何,与此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及“盯住一篮子货币”相比,目前“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汇率机制无疑灵活很多,但是对于市场来说,如果政治因素过多地影响市场的定价,市场的预期将手足无措,这无论对贸易商或交易商来说,都非幸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