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与舆论的热闹相比,眼下中药生产企业对药材涨价事件的反应相对冷静。理由很简单,一般药企对中药材原料都有3~6个月的库存,涨价事件对企业的影响还未立显。当然,价格的后续走势也让企业无法释忧,如果原材料价格持续升温,而成品药价格调整相对滞后,药厂的压力将骤然凸显。 中药材价格突然上涨,是天灾还是人为?以西南旱情为导火线的这场涨价事件,搅和在农产品涨价的大面之中,其后续走势因为游资炒作更显得波谲云诡。 6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相关经济数据显示,2010年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1%,创下19个月以来的新高。在通胀率预期上升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有业内人士相信,随着政府对楼市等传统游资密集领域的调控效应继续释放,全国流出楼市的民间资金将不少于3000亿元,与此前部分农产品价格上升的势头相仿,未来,游资或将继续盘旋在中药材市场,带动新一轮的价格波动。 在药材涨价引起的众声喧哗之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引起笔者关注:一方面,涨价带来各方舆论声讨,下游中药生产企业抱怨利润空间被侵蚀,消费者担心被转嫁成本;另一方面,也有中药研究专家认为,维护地道中药材的利润空间比抑制价格更加重要。言下之意,实现中药材的“优质优价”才应是价格形成机制的核心精神。 不管是过高还是过低,中药材的价格与价值相偏离,正是眼下这场价格迷局的根本矛盾所在。理论上讲,有效价格的形成,依赖几个重要前提:1.交易双方的信息足够对称,特别是买家,应该获得有关交易品种的充分信息;2.交易自愿、平等,可以多方选择,买卖双方中任何一方不存在垄断力量;3.买卖双方利益对立,不存在联合提价。简言之,在充分的市场机制下,价格才能围绕价值合理波动。 以上述原则对照目前的中药材市场,情形有些尴尬。首先,目前国内似乎并未出现全面、及时而有公信力的药材交易综合信息发布平台,买卖双方的信息并不真正对称;其次,药材生产、流通各个环节的成本无法准确监测,让有关部门的价格管控缺少必要基础。此外,由于中药材流通体系的粗放现状,为投机者提供操作空间,利益链并不正常……诸多原因造成中药材价格乱象。 值得警惕的是,在没有合理的药价形成机制的情况下,即便是涨价,也并不能如大众所猜想的那样,让中药产业链条上的任何一方真正受益。正如上文提及,在浑水摸鱼的格局下,假如道地药材的价值无法合理体现,只会进一步挫伤优质企业的积极性,为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更大的障碍。 笔者相信,建立健康的中药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第三方的交易信息平台,促进市场透明化,规范现有的流通体系格局至关重要。但正如眼下发改委的药品定价政策引来多方争议一样,在行政干预与市场调节之间寻求平衡点,在监管充分的前提下给予自由经济充分的腾挪空间,实在是一道难题。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