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应对进口冲击:我国乳企呼唤优质乳标识制度“我们的包装盒要多花哨有多花哨,但却没有评判牛奶质量高低的实质性标识。”在第六届中国奶业大会暨第四届海峡两岸巴氏鲜奶发展论坛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王加启坦言,国内乳企深陷进口奶的“泥潭”,“那是因为我们一直认为,生产什么消费者就消费什么。”他认为,要改变这个现状,应该从创建优质乳标识制度、规范乳制品加工工艺做起,他将此定义为“优质乳工程”。 在超市里,什么牛奶才算是优质牛奶?在很多消费者心中,或许大多会将进口奶作为代表。 “国内也有好牛奶,只是没有标准。”王加启认为,目前,什么算优质牛奶没有任何标准,完全靠广告。“乳品加工企业把大量的资金用于做广告,不重视奶牛养殖、原料奶质量、加工工艺的过程控制,所以质量安全水平不高,消费者也不知道牛奶所用的原料奶等级和加工的程度。因此也导致了普遍认为国内乳品质量低的认知。” 事实上,从2008年到2012年间,国内城镇平均每人全年鲜奶消费量已经从15.19公斤下跌到了13.95公斤,其间,我国奶类产量年增长率不到2%,出现了典型的“爬坡顶”现象。“但中国的奶品消费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王加启的研究显示,2008年以来,我国乳制品进口的年增长率达到30%以上,干乳制品年进口量已经超过了100万吨,成为世界第一乳品进口国。 王加启认为,“优质乳工程”是解决国内奶业难题的关键,当中包括了创建优质乳标识制度、推动奶牛养殖技术升级以及全面实施乳制品加工工艺标准化监管三个方面。以标识制度为例,通过对明确标示加工后乳制品的质量等级,给消费者明确的选择。 事实上,对乳品进行等级划分,美国早有实施,其在1924年就颁布了“优质乳条例”,使得美国的优质乳GradeA的比例达到了98%以上,由牛奶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从1938年的25%,降低到目前的小于1%。我国台湾地区也实施了类似的标识,比如给生产企业发布鲜奶标章,就鲜奶品质、经营效益、饲养管理等进行评级,然后颁布1~5朵梅花奖,以对鲜奶进行等级划分。 根据我国生乳国标的规定,菌落数在200万个/毫升以下,蛋白质含量为2.8克/100克以上,这组数据对比优质奶仍有很大差距,甚至低于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水平。我国台湾地区乳业协会秘书长方清泉甚至坦言,“在台湾地区,菌落数高于50万个/毫升的生乳是没有人收的,低于20万个/毫升的生乳则能够加价。” 王加启建议,未来特优级的原料奶,通过等级划分,菌落总数可以在10万个/毫升以下,蛋白质达到3.1%。 论坛举办的同日,国内十数家乳企,包括新希望、现代牧业、福建长富等也抱团倡议,要求一起推动实施“优质乳工程”。据悉,这项工程即将进一步的实施,包括标识在内的制度也在推进当中。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兼职教授曾寿瀛认为,如果未来3~5年是转折期,那么原料奶的标准将至关重要,“目前实行的标准太低,不但会危害中国乳业的发展,还给进口奶的进入放低了门槛。我认为实施‘优质乳工程’是有用的。” 现在,进口奶已经来势汹汹。消费者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14年年度消费品整体销额增长继续放缓,食品类的增速下滑尤为明显,但进口牛奶仍保持高速增长,在常温液奶电商渠道,进口奶占据了2/3的比重。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