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下降、企业自有资金充足、宏观调控效果并不稳固以及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均为央行动用利率手段提供了良机。
贷款增速继续减缓,让中国人民银行显然对此前的宏观经济调控效果较为满意。
根据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中国贷款增速持续走低,10月贷款增速比9月末下降0.2个百分点。很多分析人士因此认为,至少在短期内,央行不会出台新的紧缩性政策。
实际上,现在恰是央行加息的最佳时机。
首先,在中国股市前景看好的背景下,大量社会资金涌入股市。根据央行统计,10月末,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5%,增幅比上月低0.5个百分点。这是2005年4月份以来的最低点。当月,储蓄存款减少76亿元,是2001年6月以来首次出现月度储蓄存款下降。
这意味着,如果现在进行适当幅度的加息,不会造成储蓄的迅速增加,也就不会使得银行的流动性增加。另外,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很快,但没有人认为这种下降可以持续,因为这更多的是行政手段的作用。
同时,目前企业自有资金充分,贷款利率提高所引致的银行贷款减少,也不会造成企业流动性的减少,从而不会使得中国的经济出现剧烈波动。
此时加息,也不会减弱中国国内的消费热情。近年来,中国国内的零售总额的增速一直保持在13%左右。今年8月,中国已上调一次存款利率,从实际运行情况看,未对零售总额的增速有明显影响。
相反,正如央行所指出的,中国目前依然面临着通货膨胀危险,这不仅是因为中国上游产品价格的走高将逐步向下游延伸,也因为中国目前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正在逐步加强。根据央行的最新调查,过半数的消费者认为今后物价将持续走高。
央行此时加息,可以适当消除这种预期,从而化解预期中的通胀压力。
更为重要的是,此时加息可以有效地引导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减缓中国外币资产增加所导致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尽管央行采取了诸多措施,泛滥的流动性并未得到有效控制。10月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环比折年率为15.7%,比上月末上升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11.84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增幅比去年同期高4.2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6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的爬升并非央行所愿意看到的。同期央行已经加大了货币回笼力度,当月央行净回笼723亿元,同比多回笼343亿元。不过,货币供应量充沛的源头似乎并未堵住,货币供应量增速继续加大。
如果加息,可以引导人民币的有序升值,减少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上半年,中国的国际收支总顺差达到1305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800亿美元。通过人民币升值适当减少货物贸易顺差,将有效减少中国的货币供应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