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医疗器械将率先受益 依照卫生部2006年卫生年鉴数据,全部卫生机构2005年的总资产约为816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5620亿元。其中,医院的固定资产约为4500亿元,卫生院的固定资产约为480亿元。估计目前卫生院的设备价值约160亿元,若要恢复瘫痪的卫生院基层医疗功能,估计到2016年左右每家卫生院的设备配置应在120万元左右,全国4万多家卫生院的设备价值将为480亿元。320多亿元的基层医疗设备采购将促进国内相关医疗器械厂商的激烈竞争和快速发展。若以2006年基层医疗机构采购为比较基准,我们预测2007-2011期间年均采购量可增长45%以上。 品牌普药前景广阔 国内药品市场化学药品的销售额约是中成药的3-4倍,同时医院又占据整个药品市场销售额的70%-80%。因此我们侧重于医院药品市场销售的分析。 医院和基层卫生院将受益于就诊人数的增加,尤其是住院人次的增加。基层卫生院更呈现爆发式的增长。目前尚未有全国范围内就诊人数变化的官方数据,但根据一些县市2007年上半年的总结资料,变化是明显的。 综合考虑医院和卫生院的门诊人次、住院人次的变化以及药品费用的变化等参数,我们预测2006年-2011年药品市场销售增长幅度介于13%-20%,2011年-2016年由于药品消费能力的显著提升,年均增长速度将接近19%。 国内许多知名企业品种众多,但其产品的市场份额在零售渠道要远高于医院市场,而医院市场占据全部药品销售额的80%以上,除了外资的专利药市场份额相对集中外,大多数仿制药的市场份额并不高。我们认为,价位适中的中低端药品市场将向品牌内资企业集中,医院市场整体促销费用的下降、学术推广取代带金销售等整顿措施有利于国内品牌企业市场份额的迅速提升。 目前处方药销售渠道主要为三种营销模式:高毛利、高营销、高研发、高回报的专利药物销售模式,药品处于专利保护期是其主要特征,其高端市场为外资企业占据;高毛利、超高营销、低研发、中等回报的非专利药带金销售模式,特点是带金销售味较浓,产品主攻医院,国内药企占据医院市场的主导地位;中等毛利、低营销、中等研发、中等回报的非专利药自然销售模式,医院和零售渠道并重,国企背景的药物品种占据主导地位。我们认为,非专利药自然销售模式市场份额将稳步扩大,对国内有品牌的药企较为有利,华北制药、同仁堂、三精制药等药企都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由于市场份额向品牌普药生产厂家集中,相关企业的销售增长要快于市场平均水平。预计品牌药企2006年-2016年药品市场销售增长应在19%以上,个别年份还将出现超常增长。 大病统筹医疗市场将放量 患大病的概率本身和患者的财富多寡关系不大,其治疗费用往往非个体或家庭所能承受,医疗行业的公益性色彩势必得到强调,医疗保险成为抵御疾病风险的有效手段。其中,老年人大病统筹将成为未来医疗保险市场的主要增量。目前医疗保险主要有公费医疗、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四种形式。其中,公费医疗的人群无需缴费,费用绝大部分来自财政支出,而且享受的待遇最优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数已近1.7亿)的缴费率最高,没有财政补贴,其保障程度仅次于公费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接近7亿)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非从业的2.4亿)的缴费率最低,享有财政补贴,但保障程度也相对较低。无论何种保障制度,老龄人口都成为其中的主要消费方,我们的模型主要考虑该细分市场未来十年的整体增长情况。 基层医疗体系的崩溃从乡镇卫生院的就诊人数得到充分反映。乡镇卫生院的就诊人数从1981年的14.38亿人次下降到2004年的6.87亿人次。无论对于农村还是城市人口,低收入、缺乏医保的群体将成为新医改重点解决对象。目前农村和城市应住院而未住院治疗的比例都在30%以上,大病统筹等措施将有利于推动市场的放量。 北京市已出台的一老一小参保方案涉及到城镇没有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老人、大中学生和婴幼儿群体,2008年北京的医保还将覆盖到40万城镇无业人员,届时北京市的全民医保格局将基本形成。上述三无人员的参保方案实现了较好的大病统筹解决模式,老人和婴幼儿参保主要涉及到单一家庭无法承担的大病医疗费用。依照北京市的方案,财政需要对上述老人和婴幼儿财政投入约4亿元,在未来10年的某个时点,全国的老人和婴幼儿若依此方案参保,财政约需再投入1300多亿元,大病医疗的市场规模增量应在3000亿元以上。一老一小大病统筹医疗市场容量未来10年将面临15倍以上(年均增长31.1%)的扩容空间。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