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对于此轮涨价的成因,业内有所共识:由于2006年VC价格已经接近或低于成本价格,所以国内几大VC生产巨头采取限产保价的策略,这种减产行为改变了短期内国际市场的供需关系,造成价格上涨。 VC价格是否能够在一段时间内持续稳定上扬?在平均30%左右的毛利水平刺激下,VC生产厂家是否会将暂时停产的产能悄然启动,从而迅速进入下一波周期性的价格轮回?业内人士普遍对此并不乐观。这也使得资本市场上与VC生产相关的医药上市公司虽受此利好消息影响股价有所上涨,但后势难济,市场普遍呈现观望态势。 另一方面,在VC产品需求短期内没有爆发性增长的前提下,议价能力是VC价格走势的决定性因素。而围绕VC的定价权之争,国内外数家VC巨头及上游企业正处于暗潮涌动之中。 联手涨价 关于VC涨价的直接原因,坊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2007年2~3月,国内四大VC巨头联手抬价3次,使得出口价格在3月迅速被拉至4.2美元/kg左右。这一说法没有得到VC生产企业的正面回应,但兴业证券分析师王斌认为:“有这个可能。限产保价策略出台本身就是几大巨头之间的一种默契,2006年VC价格已经接近或低于企业的成本价,使得VC企业的涨价意愿强烈。因此,联手涨价也完全可能是几大巨头的市场营销策略体现。”另据健康网的数据显示:2007年1月VC出口数量达到6336吨,出口创汇2105万美元,均价在3.32美元/kg,与2006年12月保持相当的水平。 我国的VC生产采取两步发酵法,技术先进,生产成本要比国外同档次产品低,加上整体规模,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为什么却无法让VC价格趋稳上扬?武汉新兰德分析师余凯认为:“虽然集中度较高,市场化竞争也很充分,但我国VC生产企业没有终端掌控能力,因此没有定价权,渠道主要控制在帝斯曼和巴斯夫等国际巨头手中,他们既是国内企业的客户又是竞争者,产品价格低时停止生产向国内采购,价格高时恢复生产。因而国内相关原料药企业‘中国定价’的威力并不存在。” 当然,限产保价肯定也起到了作用。2006年,年产量2万多吨的华药维尔康药业、年产量2万吨的江山制药、年产量3万吨的石药维生药业相继停产,而包括年产量2.3万吨的东北制药总厂在内的“VC四大家族”目前总产量接近10万吨,占据了国内市场90%以上的份额,出口量占87%,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一半以上的份额。 而目前,几家VC生产厂家均表示:现在供货比较紧张,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的状态,现在供应吨级以上的VC都比较困难。 如果3美元/kg左右为VC生产厂家的成本线,那么在30%~40%的毛利水平刺激下,它们是否会将闲置的产能悄然启动?它们是否能拒绝有利可图的订单诱惑? “囚徒”困境 国内几大VC巨头已经占据了国际VC的半壁江山,如果几大巨头真正联手,完全可以组成“寡头联盟”,可以延伸VC议价的能力,再不济至少可以保证稳定合理的利润空间。但VC生产企业都尽量回避“联盟”字眼,原因一方面出于国际市场上反垄断诉讼的威胁,另一方面则是难以息止的内讧状况。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四大家族的人士说:“一些民营企业由于环保压力小、人员费用低,所以成本可以压得很低,面对有利可图的市场订单,很难说不会马上复产。即使是四大家族中,希望维持某种默契,仅靠诚信是难以保证的。至于我们是否会复产或将停下的产能重新启动?这是商业秘密。” 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受罗氏、武田相继停产的影响,国际VC市场出现很大的缺口,导致几个月内,VC价格从3.2美元/kg一路窜升至12美元/kg,最高报价曾高达15.82美元/kg。在大好出口形势的刺激下,有不少原已停产或减产的国内厂家开始把重心重新转移到VC市场,一些新兴企业也纷纷投入VC生产行列。这一轮扩产直接使得VC行业整体产能严重大于供给。 之后VC产业发展总是沿着“复产-扩产-价跌-停产”的轨迹,而VC的价格也类似地做着周期性的反复轮回,原因就在于在价格上升时,无法保证不会有企业乘机复产、扩产从而占据市场份额。 价格下跌时,默契容易遵守;而价格上升时,诚信就难以保证了。这都使得业界对于价格是否可以持续上升并不乐观。 可供比较的一个经验是:2005年6月鑫富药业收购了湖州狮王,一跃成为全球D-泛酸钙的龙头,凭借较低的成本优势和先进的酶法生产工艺基本垄断了全球D-泛酸钙的生产销售。在有效消化国际市场上的部分存量后,鑫富于2006年8月开始对产品进行试探性提价,先后两次提价累计30%以上,目前的价格公司拥有45%以上的高毛利。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