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液晶电视还会降价吗?降到什么程度?从市场需求、企业战略与产业发展来看,液晶降价是大势所趋。但是,技术与价格同处于波动期的液晶产业远未进入安全期,在一定程度上,液晶与其他新兴平板显示技术仍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更迫使液晶生产企业必须通过“平民”价格占领产业主流的趋势。 消费者等着降价 在北京某大中电器,刚买了新房的谢先生告诉记者,现在液晶电视很时髦,他也想买一个,但是“液晶电视降价太厉害了,心里发毛。”由于液晶降价频繁,像谢先生这种观望心理的消费者并不在少数。 厦华液晶彩电的销售员指着一款40英寸液晶电视说:“这款去年同期售价近15000元,而现在不到9000元,一年之内降了40%。”如今,32英寸主流尺寸的国内液晶电视的价格已降至5000元以内,这几乎是五年前的1/4。而大尺寸液晶电视的降价空间更大,今年第三季度,40英寸液晶电视平均价格就降了23%。 持币待购与频繁降价成为液晶电视市场一道风景,这恰恰反映出市场对于液晶降价的强烈需求。记者从市场了解到,消费者持币待购除了因为液晶电视价格不稳定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现在液晶电视的价格距离消费者的心理价位有一段距离。“40英寸液晶要是降到5000元,我就买。”一位顾客对记者说。销售人员也告诉记者,即使有些消费者认为液晶还会降价,但仍会提前购买,因为他们觉得“提前享受”比“便宜”更重要。 可以预见,每一轮降价都将给液晶电视带来新的市场,新的市场又会刺激又一轮降价。 企业看准液晶 两年前,彩电企业面对的问题是要在液晶与等离子间作出战略抉择,而今,多数彩电企业想的则是怎样在液晶发展方向上更胜一筹。 今年8月1日,索尼就宣布全面停产等离子电视,并关闭部分显像管电视的生产和装配厂,全力转向液晶领域;东芝也宣布,将全面停产等离子,目前正着手进行“清仓”。在我国十大彩电品牌中,有八个品牌把液晶作为大平板的专攻方向。2005年,得益于及时确立以液晶为主导的发展方向,包括康佳、TCL、海信、创维和厦华在内的各主要彩电生产企业,平板彩电产销增长率都超过了400%。 企业的战略选择推动了液晶市场的爆炸性增长。信产部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份,中国液晶电视总产量为377万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68.5%;而同为平板电视的等离子电视,产量仅为35.2万台,同比下跌10.4%。调查机构也公开表示,上半年中国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的销量比约为9∶1,也就是说,市场上卖出九台液晶电视,才卖一台等离子电视。 其实,无论品质还是技术,等离子和液晶并无本质差别,在分辨率、亮度、反应速度、能耗,以及屏幕尺寸、机身厚度等重要指标上,二者不分伯仲。但两种平板电视的命运却如此不同。 “这实际上是由消费者及企业对产品不同印象认知带来的。对于消费者而言,液晶和等离子,孰优孰劣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认为哪个好哪个不好——虽然这种认知不一定是正确的。”业内专家分析,由于液晶做小容易做大难,而等离子做大容易做小难,液晶被最早广泛地运用于电脑显示器、手机屏幕,消费者普遍使用过液晶产品,觉得液晶更亲切,更稳妥。 即使等离子派一再强调液晶占上风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但不能否认的是,企业选择液晶作为战略方向的基础是市场最终选择了液晶。换句话说,液晶更讨消费者的喜好。 液晶产业化程度在加快 除了更多的企业推液晶产品,液晶上游面板的扩张生产更是根本性地解决了液晶的加速产业化问题。面板成本占整机成本的80%,上游面板的扩产促使整机价格直线下降。 目前全球共有五代及以上液晶面板生产线20余条,其中我国台湾地区有10条、韩国有九条、日本有三条、我国内地有两条。与之相比,等离子生产线则屈指可数,也鲜有扩大或升级产品线的消息。此外,液晶面板越做越大,切割37英寸以上的大屏面板的七代线、八代线在纷纷扩产或投产。目前,夏普八代线已投产并正在酝酿十代线,已拥有七代线的三星将投资一条八代线。而我国也在计划2008年前建设三至四条第五代液晶屏生产线,2010年陆续建设第六、第七代生产线。 由此,从产业上游到下游,液晶电视产业化程度明显高于其它新兴显示技术,这还加速了CRT传统技术的没落。 不可否认,任何技术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而这个周期主要取决于两个要素,一个是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另一个则是技术的产业化程度。液晶胜过CRT,是胜在技术上,液晶让电视更轻更薄更清晰;而液晶胜过等离子则是胜在产业化程度上,这使得液晶电视价格松动得更快,性价比更高。 但是,这不意味着,液晶将一直独占鳌头,一旦有制造成本更低、性能更完善的高清平板显示技术诞生,液晶就会成为明日黄花。专家指出,下一个显示时代的竞争是多元技术的产业化程度的竞争,比的是哪种产品性价比最优。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