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药用辅料“炙手可热”中国制剂未来令人期待如今,在医药圈没有哪个领域像药包材辅料一般炙手可热。由于注册审评制度改革,药用辅料DMF备案制、关联审评成为全行业瞩目的焦点,也因此引发专家们对未来中国制剂的畅想。 10月15~16日,由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药品包材与辅料监管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高级研修学院、中国医药报社、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协办的“2015年中国药包材及药用辅料监管与技术创新大会”在上海举行。两天会议,一场主论坛,四场分论坛,主办方邀请40多位主管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企业精英发表的真知灼见,一扫企业困惑阴霾。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包装材料与药用辅料检定所所长孙会敏表示,过去医药行业存在重原料轻辅料的倾向,对主药的质量要求较为严格,对辅料质量要求较松。而实际上,药品中80%以上的成分都是药用辅料,药用辅料有害杂质的含量多少决定了整个药品安全性风险的高低。更为重要的是,药用辅料和包装材料的质量问题往往会引起整个药品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其质量关系到所用药品的安全性。 找准差距 “影响药物制剂质量的因素包括药物的性质、剂型、给药途径和个体差异。其中,药物剂型选择正确,所采取的辅料适宜,就有可能提高制剂的质量,反之就会影响制剂质量,因此辅料在制剂生产中非常重要。”沈阳药科大学潘卫三教授说。 据统计,目前我国生产的制剂中使用的辅料大约有600种,但具有药用质量标准的占比不高。《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药用辅料132种,约占辅料总数的22%。值得欣慰的是,今年6月颁布的《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的辅料达到了270种,其中注射剂应用到的辅料为140种,药典收载的已达101种。目前,美国药典收载的药用辅料为750种,欧洲药典收载的辅料为1400多种,尽管《中国药典》收载辅料的数量与先进国家尚存差距,但是近年来国家主管部门和全行业已经意识到包材辅料的重要性,并已将发展药包材辅料写入医药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国家药典委相关领导曾表示,下一版《中国药典》中,药包材辅料仍是收载的重点。 “非药用标准辅料应用到制剂生产中,会带来不良反应和安全隐患。我国药包材辅料产业起步较晚,水平较低,有一个追赶过程。《中国药典》2015年版增加了包材辅料的收载品种,这是药典史上从未有过的,这将极大地调动药用辅料企业研发新品的积极性。”江苏南京威尔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仁荣表示。 据了解,非药用规格辅料可能对制剂的质量和安全造成重大影响,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以化工标准辅料丙二醇为例,含有未知杂质,经研究确定其有关物质为1,2—甲基丙二醇、苯、三氯乙烯及部分未知杂质,严重影响制剂质量。丙二醇目前应用于50多个注射剂品种。其他像聚乙二醇400、聚山梨酯80等也应用于20多个注射剂品种…… 潘卫三表示,任何药品的最终使用形式是药物制剂,所以保证药物制剂的高效、高质是我们每一个制药人的神圣使命,药物制剂质量提高贯穿于药物制剂从研发、生产到上市的整个生命周期,在这个过程中药用辅料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并可反过来促进新辅料的研发与应用。因此,药用辅料对制剂的性能与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改革破局 安徽山河药用辅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正龙表示,当前药用辅料行业处于转型期,企业有诸多困惑待解。此次由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药品包材与辅料监管专业委员会主办的论坛,解读政策,引领方向,参会企业收益良多,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多多开展。 从论坛参会企业反馈的情况来看,企业的困惑包括:GMP实施是否继续,建议行业协会编写实施指南;对尚无标准、无批文的辅料,未来备案制应如何监管;呼吁建立行业组织;亟待建立国产辅料品牌;呼吁政策扶植辅料行业等。 目前,国务院44号文已经明确,药用包材辅料将从注册制改为备案制,实施关联审评,此重大改革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也必将使药用包材辅料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据悉,作为全国药包材辅料技术指导监督部门,中检院包装材料与药用辅料检定所厉兵秣马,开展了大量工作以促进产业改革与转型升级。该所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配合国家药典委员会完成了《中国药典》2010年版和2015年版中近200个药用辅料标准的起草和复核,以及药典注释和英文版撰写工作。特别是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第四册中,该所组织行业专家共同完成了《药包材通用要求指导原则》和《药用玻璃材料和容器指导原则》两个药包材通则,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另外,从2010年开始,该所承担了10种首批国际药用辅料对照品和国内药用辅料对照品的研制工作。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实施中,该所承担了近百种药用辅料对照品的研制工作,确保了新收载药用辅料标准所需对照品的质量。 中国制剂的未来 “传统的观点认为药用辅料是药品中无活性的、起辅助作用的材料。但随着对药用辅料功能性的深入研究,药用辅料也日益被认为是一种对药品疗效一致性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功能性材料,药用辅料影响着药物的溶出、释放、吸收、生物利用度等多个方面,只有全面提高我国药用辅料的质量,才能促进我国药物制剂的整体水平达到国际水平,也才能促进我国医药行业的转型升级。”孙会敏说。 事实上,以辅料为核心的新型释药系统DDS已经掀起了一场制剂学革命,辅料正在成为全球新药研发的热点之一。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物制剂室主任刘玉玲介绍,20世纪90年代以后,制剂已从早期原料与辅料简单混合以成型为主,发展到药物与高分子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释药载体,如脂质体、胶束、纳米粒、乳剂、微球、微囊等。新型释药系统通过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可以增加制剂的溶解度和渗透度,提高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释放速率;减慢代谢和减少排泄,持久或提高疗效;输送药物到特定部位识别变异细胞;不会长时间积累,排除体外或者降解吸收。 “我国是仿制药大国,由于支付能力下降,新药研发放缓,近年来仿制药在全球药物市场中所占比重正在扩大,而中国仿制药走向国际市场是未来的方向。‘十二五’期间,全球共有130个专利药的专利保护陆续到期,其销售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军事医学科学院张英鸽教授表示。 “辅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对药物制剂质量的影响可能远远大于原料药的影响,辅料质量的好坏,对制剂质量起到关键性作用。可以说,辅料决定中国制剂的未来。”吴仁荣说。 孙会敏表示,药用包材、辅料注册改革是中国制剂发展史上里程碑式事件,它必将推动我国药包材、辅料安全和质量大幅提升。同时,药包材、辅料也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重要环节。希望药包材、辅料企业在转型升级中,踏踏实实地做好产品基础研究与开发,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制剂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有效。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