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民币专栏

人民币专栏
央行:美中贸易逆差与人民币汇率不存在显著关系
2005-12-02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指出,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一国应该考虑的是与世界其他贸易伙伴的整体平衡,而不仅仅是双边平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推动了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发展,维护了我国的根本利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还提高了亚洲其他经济体货币的弹性,改革当日,马来西亚即宣布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亚洲各国的货币也跟随人民币升值,从而迈出了通过汇率杠杆调节国际贸易结构的第一步。 

同时,大国经济与小国经济有所不同,汇率对调节国际收支有一定的作用,但也还应当强调运用其他政策对内需进行调整的重要性。某些宏观政策和结构性政策会对内需产生影响,例如对房地产的调控、对某些行业采取的特别措施等等。如果不去考虑这些宏观政策和结构性政策的调整,而仅仅由汇率来调节国际收支,那是不全面的。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国内需求的某些不确定性或价格刚性是可以观察到的,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人口特性。中国人口的年龄分布在今后二三十年会有比较剧烈的变化,对内需有明显影响而价格弹性很小。人口因素中赡养率的变化会引起储蓄率的变化,代际补偿的变动会引起消费偏好和消费总量的变动。二是文化传统。有学者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某些亚洲国家信奉儒教文化会形成较高的储蓄率。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中国正在改革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障体制,这在社会上暂时产生了不确定性,人们的储蓄倾向在现阶段表现较高。目前,需要进一步明确这些改革的方向,加大这方面的改革力度,以减少改革过渡期内的不确定性,增强消费者信心。四是住房制度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使人们可能对子女未来上学的预算预期不定。以上四种情况都需要对内部经济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这些因素和政策将与汇率政策相互作用,共同实现扩大内需和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国际贸易理论告诉我们,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基本上是由贸易国的比较优势、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贸易政策等关键因素决定的,汇率因素虽然可在具体的条件下不同程度地影响贸易国的贸易流量,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和改变贸易国(尤其是大国经济)之间的贸易关系,从宏观的角度看,更不能改变全球的贸易格局。 

以中美两国贸易为例,如同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一样,中美两国经贸关系的互补性强,因为两国经济处于差异较大的经济发展阶段,两国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劳动力成本较低,因此,在初级产品和轻工产品制造业方面的竞争力较强,而美国的比较优势主要在高科技方面。由于中美两国在劳动力成本上的差异巨大,人民币汇率无论如何调整均不可能影响中国在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 

有关负责人指出,近年来,中美双边贸易中的确出现了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不断增大的现象,这与近年来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不断恶化的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其根本原因是近年来美国的个人储蓄水平过低和财政赤字不断增大,与美元汇率的变化并没有显著和密切的关系,美中贸易逆差与人民币汇率水平也不存在显著的关系。如2001-2004年,美元的实际有效汇率贬值近20%,美国的商品贸易逆差不但没有减少,反而继续扩大,2004年达6620亿美元,比2001年增加了2379亿美元。因此,此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升值2%,根本不会对中美双边贸易状况产生明显的影响,也不可能改变美国贸易逆差恶化的总体趋势,这几乎成了国际共识,因为人民币升值后,即使美国从中国的进口略有减少,但美国消费者对类似的廉价商品的需求并不会下降,美国可能不得不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类似商品。从长远来看,只有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改变低储蓄率状况、降低财政赤字和消除各种贸易壁垒,美国才有可能改善自身的贸易逆差状况。 

近年来,中国与欧盟的贸易状况与中美贸易状况具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是互补性较强,欧盟对华贸易出现了一定的逆差,从而导致欧盟内部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不断增大。但这种状况与人民币汇率也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是欧盟的出口市场还没完全对中国开放所致。人民币升值以及灵活性增强从总体上说应有益于减轻欧元升值的压力,因此,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欧元区国家产品的竞争力和与中国的贸易状况。 

近年来,日本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并数年保持对中国贸易的顺差国地位,但这种状况与汇率水平没有多大关系,日本对中国的初级产品(尤其是农产品)进口设置诸多障碍及对华出口商品的附加值较高是日本对华贸易保持顺差的主要原因。因此,人民币升值不但不可能改变这种状况,反而可能因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而使这种状况有所加剧。 

因此,从总体上说,此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经贸关系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局部地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中国与某些国家的双边贸易关系。



相关部门网站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

网站地图 | 隐私政策 | IPv6网络支持 | Xml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895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