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 产业提质增效
省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推动全省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要求把高质量发展与实现赶超工作有机统一起来。
面对新形势,如何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厦门不断在破题、在引领。一年来,构建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的步伐更加坚定,把创新驱动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推动力、主引擎的目标更加明确。
从新经济闯新路。石墨烯,被称为“新材料之王”。把20万片石墨烯薄膜叠加到一起,只有一根头发丝厚,硬度却是钢铁的200倍,比钻石还坚硬。用好石墨烯技术,将影响和带动一大批先进产业发展。去年“6·18”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厦门火炬石墨烯新材料专业孵化器闪耀亮相,取得了丰硕的对接成果。目前,火炬高新区已聚集10多家产业化石墨烯企业,年产值逐年倍增。去年9月,巴西总统府秘书特意参访了厦门石墨烯产业园,对厦门在新能源新材料上的开发利用赞叹不已。
培育先进产能。湖里创新园就是个范例,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园区到高科技产业集聚地的华丽转身。今年第一季度,湖里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的85.8%,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近三分之一。落户湖里的亿联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SIP话机,长期注重研发投入,坚持自主品牌建设,产品闯入了欧美高端市场并得到行业认可。去年亿联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市值超过200亿元。目前,亿联已是全国第一、全球第二的SIP话机提供商,拥有30多项专利。
厦门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在保障工业用地、加大工业投资、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推进工业稳定增长、提质增效。
去年,我市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工作成效明显,获得了国办通报表扬。厦门软件园成长性指标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
据了解,到去年底,我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25家,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7.9%;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2.4%、利税增长16.4%。这意味着厦门制造业加快高端化提速,并由此刷新了GDP的产业成色。
加大改革创新 坚持开放融通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经济特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握好新的战略定位,继续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改革开放的试验平台、改革开放的开拓者、改革开放的实干家。”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的声音从海南传出,千里之外的厦门深受鼓舞,干部群众干劲十足。
省委书记于伟国明确要求厦门,要“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带动作用,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要“为全省探索经验、作出示范”。
牢记使命,探路前行。围绕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我市大力拓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效。最早从我国自贸试验区内出发的跨国班列——中欧(厦门)班列,已经通达10个国家,并于去年成为全国首条加入中欧安智贸项目的铁路航线试点,最近,该航线又新增了厦门-西安-布达佩斯线路。中欧(厦门)班列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去年,我市对“海丝”沿线国家投资额增长了70%,与金砖国家和重点新兴市场经济体贸易额增长23.1%。
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厦门自贸片区制度创新持续推进,截至目前,推出了343项创新举措,完成了省总体方案任务,并且将其中的256项向全市复制推广。更加亮眼的是,这些创新举措中,全国首创的有49项,最佳实践案例数量占到全国16.7%。厦门自贸片区注重创新集成,搭建了航空维修、融资租赁、国际航运等一批重点产业平台,其中有10个还被列为省重点平台。
营商环境,既是吸引力也是竞争力。我市按照省委部署,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全面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去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率先形成知识产权“三合一”“多合一”系统保护体系,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4.6件,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最近,我市率先推出60条惠台举措,为台湾同胞在厦门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厦门居民同等待遇,在台资企业中赢得广泛赞誉,坚定了他们在厦门投资兴业的信心和决心。我市的“放管服”改革力度空前,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居全国第四,80%以上的审批服务实现了“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
根据第三方最新评估,厦门营商环境竞争力已提高到相当于全球经济体第38位水平,比去年前进两位。随着营商环境的大幅改善,更多国内外企业进驻厦门,仅厦门自贸片区,三年间企业数量比挂牌前有了7.7倍的增长。
加快跨岛发展 补齐民生短板
同样的转型升级,发生在地处城市中心区的沙坡尾文化创意港,一片片废旧厂房改成文创场所,进驻众多年轻文化品牌,让沙坡尾这一老城区充满发展活力,焕发出时尚、文艺的气息。
这些年,岛内功能提升踏上新程,岛外空间拓展迈开了大步。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近半年,改变的不仅仅是交通。它拉近了时空的距离,繁荣了沿线商贸,提升了区域人气,激发了城市活力,让厦门岛内外一体化的明天更加让人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赞誉厦门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十几年前,厦门按照习近平同志的指示要求,开始了跨岛发展的宏伟征程。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历届市委市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改善保障民生,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努力实现着城市从“小而美”向“美而强”的嬗变。
当前,市委市政府将岛外新城和重大片区开发建设,作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跨岛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作为支撑高质量发展和实现赶超目标的重要增长极。集美新城、环东海域新城、马銮湾新城等建设开发日新月异。一手抓优化环境,坚持产城融合,加快推进已成熟片区的市政基础设施、生态修复和社会事业配套项目建设;一手抓项目带动,按照“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要求,紧盯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策划引入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凝聚起新城的商气人气。
与此同时,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我市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去年5月,我市第一个保障房地铁社区正式开工,至今岛外4个保障房地铁社区全部开建,新开工及在建保障房已达4.74万套。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次进入艾力彼“2017年中国顶级医院100强”。去年以来,全市新增病床位约5000张。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去年8月开业,与我市现有医疗机构错位发展。这样的医疗卫生补短板项目,还有三甲综合医院厦门弘爱医院、厦门市心血管专科医院2期、厦大附属翔安医院、集美新城医院等。城乡教育更加均衡,去年以来中小学和幼儿园分别新增学位2.1万个和6500个。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 我市按照省委“五抓五看”“八个坚定不移”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夯实基层党建基础,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大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广大干部群众勇毅笃行,以改革开放开拓者、实干家的责任担当,一步一个脚印把既定部署变为现实,在推动发展质量全面提升中实现赶超目标,促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