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厦门象屿保税物流园区迈向厦门象屿综合保税区的目标,为厦门外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图为繁忙的东渡港。王火炎/摄
厦门象屿保税物流园区明天将迎来一场重要的“考试”——厦门海关牵头八部门组成联合验收组,将开展象屿综合保税区实地勘察验收工作。乘改革之风,借自贸起航,从保税物流园区迈向综合保税区的目标,将为厦门外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功能创新 硕果累累
厦门象屿保税物流园区于2004年8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国内批准设立的七个区港联动试点区之一,于2006年2月28日正式封关运作,面积0.26平方公里。区港联动,顾名思义就是为推动区港一体化,更好地发挥保税区的物流枢纽功能而设立的,是当时国内开放程度较高、政策较为优惠、功能较为完善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多年来,西邻东渡港、北眺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叠加自贸试验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双重政策优势,象屿保税物流园区大力开展“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贸易、国际中转”等业务,同时发展国际物流与区域物流互动的现代物流产业。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里已经形成了出口拼箱、进境保税分拨、国际中转集拼、跨境电商保税备货、厦金航线进境分拨、空运及快件进出境等十多种特色业务模式,同时发展成为海西地区重要的集海、陆、空、铁、邮等多式联运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国际物流枢纽平台。
数据显示,2019年,园区进出口额210亿元,比增92.5%,比全市高85.6个百分点,出口额约占全市的5.5%。园区每平方公里进出口额达1105亿元(按实际利用面积0.19平方公里计),连续多年位列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前列。
转型优化 发展提速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海关特殊监管区作为具有特殊使命、特殊政策的开发区于1990年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升级的集聚区,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对外贸易和扩大就业等做出了积极贡献。
国家先后推出了7种类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包括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跨境工业区以及特殊综合保税区。它们出现的历史阶段不同,政策、功能和目标也各不相同。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国各类型海关特殊监管区正按要求有序转型优化。
2020年5月20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厦门象屿保税物流园区整合优化为厦门象屿综合保税区的批复》(国函〔2020〕69号),厦门象屿综合保税区正式获批,规划面积0.19平方公里。
2020年7月初,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成立象屿综合保税区验收工作推进小组,对照相关验收标准,全力推进综保区各项验收工作。经过不到半年持续的软硬件设施完善与提升,即将于明日迎来厦门海关牵头的八部门联合验收。
记者从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获悉,验收如获顺利通过,优化升级后的综合保税区,将叠加原有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多种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和功能,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跑出综保区建设发展“加速度”,培育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厦门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成绩】
2014年-2020年,连续七年获得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颁发的“全国优秀物流园区”及首批“全国示范物流园区”荣誉称号。
2017年-2019年,连续三年获得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发的“福建省现代服务集聚示范区(A类)”荣誉称号。
2020年,园区荣获“国家数字化物流园区”荣誉称号。
【印记】
2008年引进台湾金门高粱酒厂(以下简称“金酒”),使园区成为金酒公司唯一的大陆分拨中心,首推的“社会认证,官方采信”的金酒监管模式,促进对台商贸融合及通关便利化,总结提升为向大陆地区复制推广的自贸区经验。
2009年首创“区港联动、舱单分拨”通关模式,加快园区通关效率,获得海关总署的高度肯定。
2013年引进“艺术品文化保税”,开创了大陆地区艺术品文化保税展示、拍卖业务的先河。
2019年成功运作厦门口岸首单“1239”、厦门东渡片区首单“1210”跨境电商进口保税备货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