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打造投资贸易汇集平台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
厦门,别称鹭岛,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座美丽的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素有“海上花园”的美誉,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两岸和平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其建制于宋代,始筑于明朝,意寓国家大厦之门,曾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作为一座美丽而浪漫的滨海城市,厦门具有独特优越的区位优势、舒适宜人的气候环境、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便捷发达的交通网络、功能完善的商业设施、扶持有力的商务政策、高效到位的政务服务。习近平总书记盛赞厦门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
改革开放40年来,厦门按照中央对厦门经济特区的定位,找准科学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健康发展道路,有效地带动了东南沿海及周边内陆地区的发展,成为中国发展道路的一个生动缩影。
如今,她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创新创业的热土、投资贸易汇集的平台、文明和谐的幸福家园。伴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一带一路”等重大目标,厦门在国家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引领及辐射带动作用将日益加强,城市更具长远竞争力。
厦庇五洲客,门泊万里船。厦门满怀自信与从容,诚迎四海宾朋。
外向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厦门主动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形成经济特区、台商投资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等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外向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全市商务发展也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
对外贸易稳中有升。至2018年底,厦门市货物贸易总额首次突破6000亿,达6002.0亿元,增长3.2%。其中,出口3338.5亿元,增长2.6%;进口2663.5亿元,增长4.0%。服务贸易总额136.9亿美元,增长18.8%,占对外贸易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
外贸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全市外贸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外贸百强城市第5位,提升了2位。目前,厦门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钨制品生产出口基地、中国主要电脑出口基地、液晶面板出口基地和民用飞机维修基地。
利用外资成绩斐然。2018年,厦门市新设外资企业1215家,比上年同期增长6.1%;合同外资465.9亿元,增长42.0%;实际使用外资107.3亿元。厦门已成为国际资本对闽投资的重要聚集地;外资企业成为厦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贡献约70%的工业产值、60%的经济增长、40%的进出口、40%的就业和30%的税收收入。
从2018年厦门市引进外资情况可以看出,厦门引资成效在全省领先地位更加突出,全市合同外资465.9亿元,占全省总量的44.6%,实际使用外资107.3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5.2%,合同外资和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均居全省首位。
同时,外资持续向高端产业聚集。2018年,厦门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实际使用外资比例约为57:43,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业吸引外资的步伐加快。高技术制造业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分别为98.8和33.8亿元,占全市制造业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的60.1%和52.1%,分别较上年同期提高17.9个百分点和3.4个百分点。
重点项目支撑作用明显。2018年,新增千万美元以上合同外资项目104个,合同外资金额占全市的93.4%;新增千万美元以上实际使用外资项目20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市的87.0%。
对外投资实现飞跃。2001年前,厦门对外投资尚处于初始阶段,全市累计对外投资项目仅65个,投资额不足5000万美元,且基本上都是境外贸易网点;2014年和2015年全市境外投资额先后突破10亿美元和20亿美元大关;而截至2018年,厦门历年累计登记境外投资项目1328个,分布近70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协议投资总额153.2亿美元。
口岸功能全面发展。2018年厦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完成2.1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070.23万标箱,排名稳居全国第七位,世界第十四位,港口优势更加凸现。
目前,厦门已构建起完善的海陆空口岸体系。海港方面,2013年完成厦漳港口一体化整合,厦门海港中心枢纽地位逐步得到强化,截至2017年,厦门港共有泊位165个,与世界300多个港口建立业务联系,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从1981年的187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2.11亿吨,增长了112倍,年平均增长14.0%;全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千万标箱,从1981年的0.33万标箱增加到2017年的1038.14万标箱,增长了3148.17倍,年平均增长26.7%。
作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厦门一直大力发展旅游产业。2005年,厦门港适时启动建设厦门国际邮轮母港候船楼,其外观犹如白色的贝壳,功能为当时全国最先进,也成为厦门的一座标志性建筑物。
筑巢引得凤凰来。2018年,厦门口岸首开“一带一路”邮轮航线,全年接待邮轮96艘次,旅客运输量增长100.8%。成为厦门旅游经济的新兴亮点和动力引擎。
今年一季度,厦门国际邮轮母港接待邮轮32艘次、旅客吞吐量达89278人次,两项数据同比增长433.33%、283.38%,创下历史新高,实现“开门红”。
依托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实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等多区叠加优势,厦门母港已经开展了多项“率先全国”的有益尝试。位于厦门东渡邮轮母港的“厦门海上世界”预计将于2022年全部建成投用,将进一步发挥“船、港、城”三位一体优势以及邮轮母港、旅游产业、自贸试验片区三重叠加效应,成为港城融合、产城融合发展的典范和标杆。
在空港方面,2018年厦门航空口岸出入境旅客365.8万人次,增长9.6%,其中国际中转旅客66.4万人次,增长25%;航空口岸货邮吞吐量12.7万吨,增长5.4%,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获批24小时直接过境旅客免办边检手续政策和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厦门机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中转枢纽机场。大力拓展国际航线网络,新开厦门至金边、普吉岛、沙巴航线,跻身全球百强机场。
“一带一路”战略支点作用凸显。厦门自古就是通商口岸和开放合作门户,近年来,厦门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特区优势,以互联互通、经贸合作、海洋合作、人文交流为重点的四大枢纽建设不断取得积极成效。
海运、陆运通达五洲。截至2017年厦门港通航的国际城市及地区达26个、航线38条,与世界50个国家129个港口直接往来,国内外集装箱航线143条;中欧(厦门)国际货运班列通达9个国家13个城市,累计开行291列、19618个标箱、货值7.16亿美元,成为“陆丝”与“海丝”无缝联结点。
贸易投资并驾齐驱。2017年对“海丝”沿线国家贸易额2083亿元,投资额22亿美元。设立全国首支地方政府主导的“海丝”投资基金,首期基金规模1.5亿元,设立知识产权引导基金,已到位8000万元引导资金。代理清算群辐射“海丝”沿线,16个国家和地区在厦门开设了76个人民币代理清算账户。
海洋合作枢纽地位突出。推进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建设,发挥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PNLG)秘书处等载体平台作用。定期举办厦门国际海洋周、中国(厦门)国际游艇展览会、中国(厦门)国际休闲渔业博览会等活动。
文化交流特色鲜明。建设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设立13个本科专业。打造“一带一路”财经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等9个智库平台,推动建设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厦门联络总部。定期举办南洋文化节、国际时尚周、嘉庚论坛等文化交流活动,与20个城市结为国际友城。
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形成。随着2105年获批自贸试验区,厦门加快制度创新,推出进出境邮件“移动式”通关模式、率先全国实施口岸三互改革、“一站式”查验通关改革等25项贸易便利化举措,率先全国推行“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个体工商户简易登记模式等以便利化为核心的投资贸易监管制度改革,投资贸易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营商环境不断改善。
2018年,厦门市营商环境经国家发改委评定居全国试点城市第2位。自贸试验区累计推出361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63项,口岸收费降至大陆最低水平,航空维修、融资租赁等16个平台规模不断壮大,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集装箱货物过境运输口岸、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目前,已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版,实现了关、港、贸系统互联,报关率达99%,平均申报时间缩短至5分钟,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第2个加入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的成员口岸,口岸通关效率提高50%以上,境外投资审批时间由21天缩短至1天。
国际合作交往日益频繁。投洽会、厦洽会、国际海洋周等活动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培育了国际马拉松、世界合唱节等一批国际性精品文体赛事,成功举办了金砖会晤等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会议、知名展会活动、高端专业学术会议,截至2017年厦门已同国外20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厦门城市国际影响力快速提高。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厦门市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产业体系从改革开放之初以传统轻工业为主,现已培育形成以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航运物流、软件信息、旅游会展等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生物医药、海洋高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22.3∶56.7∶21.0调整为2017年0.5∶41.7∶57.8。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不断提升,2017年达到245.91,较本世纪初提升了79.1%,工业劳动生产率则由本世纪初的70019元/人提高到2017年的240089元/人。
当前,厦门市产业转型升级有两个基本特征已经突显出来。
首先,制造业逐渐转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主要表现为制造业向科技含量较高、行业配套能力较强、规模竞争优势逐步显现的新兴工业转变。2009年以来,厦门从打造LED和太阳能光伏、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平板显示、航空维修、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生物医药等13条百亿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到着力推进“双千亿”工作,重点打造12条千亿产业链群,先进制造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现。
2018年,厦门市产业链群不断壮大。新增计算机与通讯设备、机械装备、文化创意3条千亿产业链群,产业链产值突破千亿累计达8条。331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完成投资340亿元,神州优车、趣店集团、瑞幸咖啡等一批项目签约落地,通富微电子、士兰微电子、宸美三代触控屏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厦钨永磁电机等一批项目增资扩产,ABB工业中心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旅游会展业实现总收入1660亿元,增长17.8%。现代物流业总收入1180亿元,增长7.4%。
其次,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不断提升。1998年,厦门建设软件园推动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此后软件园从一期扩展到三期,成为促进厦门软件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截至目前,厦门软件园已集聚4400多家软件企业,员工超过10万人,2018年园区企业营收首次突破1000亿元。
“十五”时期,传统服务业内部开始孕育孵化出软件信息、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与电子商务、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金融保险等、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迅速。“十一五”以来,一批服务业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并逐步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厦门金融保险业、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行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对规上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0.2%,成为拉动服务业增长的新兴力量。
同时,厦门市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第一是体现在创新投入持续扩大。进入新世纪以来,厦门研发投入快速增长。截至2018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3.4%,居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
第二个体现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至2017年,厦门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425家,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高新技术企业数翻了119倍,约占全省总数的一半;2018年,厦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200家,累计超1600家,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68%。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增长70%。技术交易合同数及总金额分别占全省58.8%、63.8%。
第三个体现是创新载体平台日益完善。2016年以来,国务院批准厦门以火炬高新区为核心区,建设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厦门片区。目前,初步形成了以火炬高新区为核心的“一核两带二十九园”空间范围。2018年,火炬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获国务院表扬。
近年来,厦门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号召,创新孵化载体平台发展迅猛。截至2018年,累计设立市级众创空间203家,其中国家级、省级84家,在孵创业团队4686个;建设了全国首个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获评成为全国首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火炬高新区入选全国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建成了国家LED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一批在业内影响力较大的国家级公共技术平台;引进了清华海峡研究院、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等一批知名大院大所。2018年,厦门市新增成长型中小企业、小巨人领军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近千家;新增国际、国家、行业标准189项;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为全国2.4倍,获评知识产权事业重大进展和突出成就典型城市。
对台贸易不断增长
厦门口岸作为台湾水果“登陆”最便捷的口岸,已连续11年居大陆进口口岸第一位。
今年2月14日,从台湾高雄起航的1200吨台湾农水产品抵达厦门同益码头。台湾水果进口量从最初2005年的207吨,逐年快速增长,至2018年,厦门市年进口台湾水果量已达4.7万吨8616万美元,较2005年增长226倍;占大陆进口台湾水果总量比重也从14.5%提升至90%。
长期以来,厦门市认真践行特区的历史使命,高度重视推动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实现互通共赢。持续推动两岸经贸交流合作、推动口岸便利化,持续保持相关政策的稳定性,推进了厦台融合发展。
经贸合作日益密切。厦门是台商投资祖国大陆最早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自1988年以来,先后设立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其中海沧台商投资区是全国设立最早、面积最大的台商投资区,台商来厦投资发展迅速。2011年末获批实施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建设以“一区三中心”(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两岸金融服务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大陆对台贸易中心)为主要载体的两岸合作新平台,率先实施对台跨境人民币业务等90多项政策措施,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再上新台阶。
随着大陆市场进一步开放,两岸贸易关系更趋密切,厦门对台贸易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台湾是厦门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六大出口市场。从厦门口岸进口的台湾水果、食品、酒类、图书、大米等稳居大陆第一,厦门口岸台湾食品进口货物批次占大陆进口台湾食品总批次50%以上,进口台湾水果占八成。
截至2018年10月,厦门累计批准台资项目6763个,台湾百大企业有20多家在厦门投资落地,台企工业产值占厦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全市台资企业3000多家,其中有4家年产值超百亿元。
两岸交流,人才先行。作为两岸人文交流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厦门充分发挥对台区位优势,先行先试,以最大诚意、最强力度吸引台湾人才创新创业,以“三个率先”打造台湾人才登陆第一家园。
厦门先后打造了海峡论坛、台交会、文博会、海图会、两岸乐活节等50多个大型对台交流活动平台,海峡论坛自2009年开办以来累计吸引了约9万名台胞参与,成为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形式最多样、内容最丰富的两岸交流盛会;闽南文化纽带联系持续强化,定期举办两岸龙舟文化节、两岸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等民俗交流活动,两岸间的寻根祭祖、民间信仰、姓氏宗亲等多种形式的基层交往活动愈益频繁;科技、教育、人才、医疗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富有成效。
截至2018年,在厦门创业工作的各类台湾人才约2.3万人,其中台籍高技能人才超过2000人,台湾特聘专家(专才)、台籍“双百计划”人才等高层次人才近千人。
两岸往来更加便捷。厦门是两岸重要的物流通道之一。自1997年开通与高雄试点直航以来,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16万标箱;2008年成为首批两岸包机直航点、海上直航口岸、通邮封发局,率先成为“大三通”的口岸之一;2014年成为大陆首个获准经营两岸海运快件业务城市,构筑了海运快邮件业务快速物流通道;2016年中欧(厦门)班列通过海铁联运延伸至台湾地区,台湾产品到欧洲比海运省一半时间,成本为空运的1/7。
厦门已成为两岸人员往来最便捷、高效、台胞入出境人数最多的黄金通道。截至2018年,厦金航线累计运送旅客1787.1万人次,占两岸“小三通”的90%;厦门口岸出入境台胞2078万人次,占两岸直接往来人数近1/4,同样居大陆口岸首位。两岸直接往来的便捷化极大增强了两岸同胞情感融合,厦门成为台胞在祖国大陆工作创业、居住生活的温馨家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