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其实在2007年以前,由于农户单位种植面积小,基地分布散、农残管理不到位、责任追究难,检区最大宗出口蔬菜——胡萝卜曾一度因农残超标被叫停。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检区蔬菜出口能够摆脱药残超标的影响,实现了100%合格呢? “作为主管当地出入境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和商品检验的同安办功不可没”,相关人士表示。 示范区很“给力” 胡萝卜是厦门最主要的出口农产品,翔安区种植的冬春季胡萝卜是我国冬春季胡萝卜最大的出口基地,年种植面积近4万亩,相关从业人数近20万人,年出口量近8万吨,对外出口占全国90%以上。 2007年起,同安办了解到翔安区胡萝卜出口因农残超标被叫停后,就如何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方式展开研究,积极探索一条加强胡萝卜产品监管之路。2008年率先在全国推行出口胡萝卜基地村“合作社”模式,走示范区建设之路,形成“地方政府负总责、检政配合工作、农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基层组织负责日常事务”的格局,从根本上解决了源头农业化学品使用混乱、质量责任主体不清等问题,走出了一条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的新路子。 2007年下半年同安办就开始着手推进示范区建设,最后组成了覆盖翔安区新店镇胡萝卜主产区的19个行政村5139户的2.73万亩胡萝卜种植基地。27家企业自发组建翔安区蔬菜协会,向19个基地村统一派出植保员,共向基地村派出500余名植保员,每2名植保员为1组,统一指导种植、用药和田间管理。 而将种植户以基地的形式“集结”起来后,检验检疫局、蔬菜协会、农业局各部门针对降低农残的联动管理也就得以有效开展,改变了过去检验检疫唱独角戏的单一格局。 示范区内,生产、收购、检验形成了一条有序的产业链条,一个无障碍的信息平台也得以搭建起来,从而实现了生产加工标准化。 2010年1~11月,同安检区保鲜胡萝卜出口2054批、7.2万吨、3825.7万美元,同比增长16.7%、5.9%、23.0%,出口产品100%合格,无一例被国外通报,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市场也由原来的10个国家拓展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绿色通道“快了” 为了更好地保持蔬菜的“鲜”度,同安办在“快”字上做足文章。主动加强与厦门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的合作,技术中心斥资1000多万元,在同安办设立分中心,拥有液汁联用仪、气象串联质谱等先进仪器设备,建成辖区第一流的检测实验室,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提升了农药残留项目的检测能力,从取样、送样到出结果,检验周期缩短了60%,平均可节省3~4天,大大提高了检测速度。 针对保鲜蔬菜出口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同安办创新了监管方式,他们深入基地,进行现场监管,对符合条件的出口单证及时受理、及时查验、及时出证,确保出口产品第一时间通关,确保产品的新鲜度。 农户钱袋“鼓了” 同安检区以胡萝卜种植为生的农民有2万多人,靠胡萝卜维持生计的近20万人,胡萝卜是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由于农残控制住了,质量安全有保障了,采购商更放心了,在采购示范区产品时每亩愿意多让利600元,出口产品比内销市场每吨最多可增收500元,每亩最高可获净利润9000元,示范区农户平均每家每年可增收7000元。小胡萝卜卖出了大价钱,出口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