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与此同时,面对的风险因素依旧存在:国外疫情尚未得到全面有效控制,局部反弹可能对国际市场复苏形成冲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加大纺织原料等前端产品采购风险;国际海运价格上涨也将深刻影响运输成本;此外,贸易摩擦、汇率波动等因素也对后势造成影响。纺织外贸企业能否顺利化解不确定风险,稳住订单,站稳市场,是当前至关重要的问题。 订单回流能否持续 当前,欧美市场逐步回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受疫情影响,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纺织企业出现停产,产能受到很大限制,由此大量欧美订单回流至我国,纺织企业接单量增长明显。 广西一家主要从事针织服装出口业务的企业负责人谈道:“为了按时保质完成订单,车间开启了24小时连续作业的高速运转模式。”他介绍,企业主要以加工生产毛衣为主,产品出口欧美市场。今年上半年订单入手很多,截至7月底,已交货360万件,总货值达1700多万美元,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5%。目前车间每天能生产1万多件产品,因为订单暴涨,有部分订单需要外发加工。 “目前接到了从印度回流的订单,以色丁面料为主,总共200万米,数量还行。”生产弹力面料的一家浙江企业负责人说到。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上半年接到的很多订单是东南亚纺织服装企业的转移订单,但是随着全球疫情发展趋向稳定,这些订单仍会外流。”江苏一家负责开发外套加工业务的工作人员谈到,今年下半年接单情况并不理想,很大程度是由于一些东南亚、南亚国家纺织业产能恢复,特别是印度、孟加拉国的出口有所复苏。 “去年的情况比较特殊,我国在疫情暴发后最早组织复工复产,在很多国家还处于疫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正常的生产无法进行,而海外客户等不及了,只能到中国来下单。”这位工作人员讲到,眼下国外疫情有所缓和,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产能恢复了,客户就会追随过去。 他表示:“按时保质按量交付订单是把更多资源留住的前提。今后公司会积极落实提高产能和生产效率的相关事宜,以满足订单的生产需求。” 此外,我国出口纺企还需突出产品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注重技术含量,强化创新力度,增强客户黏性。只有这样才能站稳国际市场脚跟,稳住订单。 前端采购风险加大 在国际市场复苏的加持下,全球性通胀导致的各类上游纺织原材料价格迅速拉升。 据了解,自今年6月下旬以来,棉花价格开启新一轮趋势性上涨,至今累计涨幅超15%。虽然涤丝价格开始逐步回落,但6月底涨势再起,在7月底一度接近今年最高价。氨纶类产品市场需求量一直不少,价格也丝毫不见下降的迹象。此外,羊毛价格也创下多年来的新高,下半年秋冬市场需求将拉动羊毛价格继续上涨。 今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对于产业链上游的企业来说是好的,如果能传到终端对中下游企业影响也不大。但目前的情况是,前端产品成本提价未能有效传导到成品的出口价格上,因此,大部分提价成本都由产业链上的各中间环节承担,相当一部分出口纺企面临压力。山东一家面向欧美市场的童装加工企业负责人讲到,六七月棉花、棉纱价格大幅上涨,有的出口订单甚至倒贴费用,因此接单、排单、交货的积极性不高。 “近段时间的原材料价格是两年内最高的。接不到订单也没有关系,不然自己也会亏损,毕竟服装加工出口赚的是薄利。”他表示,目前企业已经开始有选择地接单和生产。比如,一些新品利润较高,可以承受目前高企的成本,就优先做;常规产品和老产品订单,由于利润薄,就可能等到适合的价格时再做,不然就暂时搁置观望。 “七八月以来所接订单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主要针对圣诞节、复活节旺季市场,表现为数量大、利润薄。很多都是为了保生产才接的,只要成本核算下来不亏,还是会接的。”广东一家负责休闲装出口业务的负责人谈到,当前原材料价格上涨致使企业不得不提高订单报价,但是提价以后,不少海外客户选择减少或取消订单,为了能生存下去,企业无奈只能按照原价接单,这也加重了订单微利的局面。 物流成本持续高企 海运费暴涨、货柜短缺已经成为当前所有纺织外贸企业面临的最大难点和堵点。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疫情持续反复加重,导致船期或取消或推迟,海员流失严重,货物积压滞港,一柜难求。国内“黄牛”猖獗也进一步推动运费飙升。 据介绍,今年自年初以来,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密集调研,分赴江浙、福建、江西、河南、湖北、吉林等地走访企业。谈及海运费问题,各地纺织企业反映多的为美国航线问题比较严重,航线运费居高不下且仍在不断上涨,其他地区表现尚可。 “5月时有纺织企业反映一个集装箱货柜已经从正常时期的3000美元升到1万多美元,今年以来上涨幅度超过150%,运费占货值的比重已经达到40%至50%。到了七八月,江浙、山东纺企反映,到美国的货柜已经升到2万多美元。”这位负责人谈到,纺织企业受海运价格升高影响,利润严重缩水,陷入零利润甚至亏损的状态。“很多大企业都是在咬牙坚持,更不用说中小企业的境况。” 比起运费上涨,一柜难求、订不到货柜的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影响纺企交期和信誉,导致因误期而背负违约风险。有的纺企不得不加钱找“黄牛”,物流成本进一步增加。 目前运费上涨的势头依然没有回落的迹象,为了保住订单和市场,不少中小纺织企业在苦苦维持,资金回笼时间不断增长。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近日表示,商务部已会同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单位,在增加集装箱供应、提升海运运力、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携手共同应对挑战。据了解,当前各地也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航运服务保障,帮助企业降本减损。 限电之下,企业怎样应对?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工作中有些地方、行业、企业工作着力点有所“跑偏”。其中就包括,有的地方能耗“双控”落实不力;有的行业寄希望于某种技术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有的机构蹭热度、追热点,热衷于打标签、发牌子,碳中和“帽子”满天飞。 作为江苏省南通市一家制衣公司的负责人,公司在南通如皋、海安等多个县市设立了工厂,当地已陆续传出将在接下来对制造企业限制用电的消息。 自9月10日开始,南通市如东县等地也有部分企业受“双控”目标影响暂停生产,直至10月1日重启机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写进2021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并提出“十四五”时期总目标是降低13.5%。以能源消耗强度(“单位GDP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上限”)为组合的能源“双控”目标,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动力。 同时,全球疫情下,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以及劳动密集型外贸订单大规模回流,为能源“双控”目标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通报,今年上半年,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云南、陕西、江苏9省(区)能耗强度同比不降反升,还有10个省份能耗强度降低率未达到进度要求,“全国节能形势十分严峻”。 作为“不降反升”的9省份之一,江苏省的双降举措从南通市开始。限电对于产业链的影响,无疑将持续传导到更多环节、更多地区,也将倒逼企业进一步提效减排。 相关举措不会简单“一刀切” 江苏省工信厅官网7月5日的消息显示,为了指导督促地方落实整改措施,有效扭转能耗强度降低率目标完成进度严重滞后的不利局面,江苏省工信厅副厅长戚玉松率节能与综合利用处、省节能监察中心相关负责同志,分赴南通、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等7个一季度能耗强度不降反升的一级预警地区进行督促监察。 之后,在9月7日江苏省工信厅召开的全省年综合能耗5万吨标煤以上企业专项节能监察电视电话会议上,戚玉松表示,今年以来,江苏省节能形势相当严峻,国家发改委对全国9个地区能耗“双控”亮起了红灯,江苏省也在其中,能耗出现不降反升的局面,主要原因就是重点用能企业无序用能、违规用能。 戚玉松在讲话中提出,上半年,能耗“双控”两项指标已被国家亮红灯,形势十分严峻,距年底已经不到4个月的时间,要想扭转局面,必须采取非常规手段,要下猛药下重药,出手要快,才有可能在年底完成目标任务。 南通市的纺织业在江苏这一纺织大省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上游织造环节的集中区,如东县则成为了当地最早开启行动的地区。“南通市如东县大批织造企业自9月10日早上7点至10月1日凌晨全部停产”的消息也在网络上传开。 南通市如东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江苏省为了确保第三季度避免再被亮红灯,所以9月份作为三季度的最后关头不得不在控制能耗上抓紧。从政府的引导和安排而言,是会长期对重点企业开展环评和能评监测,从而对企业的能源使用进行预算管理。此次的“双控”举措,则由县级层面出台工作方案,然后镇区(街道)具体排定企业名单及额度,过程中会注重和企业进行沟通,根据企业的实际订单情况和能耗效率来推进有序用电。 “如果企业近期有紧急的订单要完成,当地也会酌情让这些工厂先完成订单,然后在第四季度多降低一些能耗。”该负责人强调,相关举措不会简单地“一刀切”,具体的方式也会尽量尊重企业的意愿。政府从来不会让企业关停机器,只是双控目标下沟通后企业的选择。 “双控”如何控影响 已经开启“双控”举措的南通市,可能会让诸如织造工厂等已接订单的交期延后,从而影响整个产业链生产周期。随着盐城、镇江等更多地区、更多领域落实相关举措,实际影响还将更多显现。 事实上,“双控”目标对应的,是更高质量的发展。 记者梳理南通、镇江、盐城等城市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数据发现,这些城市上半年的经济运行均呈现出恢复增长态势,全社会用电量和工业用电量的增幅也都在20%以上。 其中,上半年,南通市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24.2%,两年平均增长10.4%。镇江市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23.2%,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27.4%。盐城市的工业用电量15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2%,比2019年同期增长31.9%,两年平均增长14.8%;服务业用电量35.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8%,比2019年同期增长32.8%,两年平均增长15.2%。 王力告诉记者,自己在南通海安的制衣工厂约有400名工人,主要做服装出口。今年生意还不错,和去年相比几乎翻倍,和2019年相比也增长了25%左右。 “我们今年一直是忙的,目前也还处于旺季。”王力表示,按照订单的情况,今年9月到明年1月也会很忙,没有什么淡季之说,因为各种季节的衣服都会生产。订单的增长让工厂加班加点,也让今年的用电量蹭蹭上涨。 “目前政府是要求我们想办法降低15%的用电量,具体怎么限电还不知道。”王力表示,如果是自己想办法降低用电,工厂会用更严格的管理和更妥当的安排来提高效率,从而减少开工的时间,“比如平时一天开工10个小时,接下来就减少1~1.5个小时”。 他认为,只要不是硬性规定几号到几号之间不准开工,允许每天缩减开工时间的话,对工厂生产的影响并不会太大。在“双控”目标下提高效率对工厂来说是有动力的。 目前,王力已给制衣公司装上了太阳能。他表示,工厂全年大约20%的用电量来自于自己的太阳能发电。 在纺织服装行业,今年呈现出纺织淡、服装热的外贸形势。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国纺织品出口927.7亿美元,同比下降11.4%(以人民币计同比下降18.4%);服装出口1056.9亿美元,同比增长28.1%(以人民币计同比增长17.9%)。 根据安徽省服装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经理孟卓的观察,今年主要是服装厂生产紧张,“单子做不完”。而织造厂属于淡季,即使旺季也不如以往。 因此,对于订单相对低迷的织造市场,“双控”举措带来的企业减班生产也被业内认为,可能会刺激库存消化,从而改变行情。 据记者了解,南通市一些用电量并不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厂并未受到“双控”目标的影响。在盐城等一季度能耗强度不降反升的一级预警地区,当地制造企业也尚未接到明确的限电通知。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8月17日的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工作中有些地方、行业、企业工作着力点有所“跑偏”。其中就包括,有的地方能耗“双控”落实不力;有的行业寄希望于某种技术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有的机构蹭热度、追热点,热衷于打标签、发牌子,碳中和“帽子”满天飞。 除了节能减排基础不牢,孟玮还提出,有的地方、行业、企业“抢头彩”心切,提出的目标超越发展阶段;有的地方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关停;有的金融机构骤然对煤电等项目抽贷断贷。还有的地方口号喊得响,行动跟不上,有的地方甚至违规上马“两高”项目,未批先建问题比较突出。这些现象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初衷和要求背道而驰,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上述南通市如东县相关负责人提出,到今年年底,从装机数来看,当地新能源的发电量就将超过全社会的用电量。不过目前新能源的转型发展和“双控”目标还不挂钩,在提倡全社会节约用电的大方向下,地方政府在新能源的努力也希望被更多激励。 (找纱网)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