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场简讯

市场简讯
我国丝绸出口应注意提高产业竞争力
2004-03-29

我国丝绸出口应注意提高产业竞争力

据报道,丝绸是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关系2000万户蚕农和近百万丝绸工人的切身利益。但多年来出口数量增加,而单价下降。据我国海关统计,2003年1~10月,我国真丝产品出口总值20.36亿美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10.93%,扭转了自2002年初以来出口额持续下降的局面。但多年来持续的出口量增价跌的阴影仍然笼罩着丝绸出口,2003年甚至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2003年1~10月的出口价格与2002年同期相比,蚕丝类和坯绸类的下降幅度都在13%以上。
  一、我国丝绸出口价格逐年下滑引起国际丝绸业界的关注
  据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发表的《丝绸评论2001年》,以厂丝(20/22条份)每公斤美元价为计算基础:1993年为31美元,以后逐年下跌,至2000年为24美元。据我国海关统计,2002年更跌至17.6美元,比2001年下降20%以上;2003年1月~10月同比又下降13.79%。换言之,目前,出口丝价只为10年前的50%。1994年是我国丝绸出口高峰,出口额达32.75亿美元。近年来,每年出口约22亿美元,不是出口数量减少,而是由于价格逐年下跌所造成的。
  目前,生丝出口价格处于不合理的低价水平。出口低价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2年上半年,缫丝企业亏损面达到92%。目前,丝价也脱离正常的纤维间的比价。过去,一般生丝与棉花比价为1∶18~1∶20,目前已低至1∶12左右。与其他主要丝绸生产国的丝价相比,我国的丝价也明显偏低。印度蚕丝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目前,丝价在30美元/公斤左右。泰国国内丝价为22~24美元/公斤。巴西丝出口价保持在30美元/公斤以上。而10年前,巴西丝的价格比中国丝低2美元/公斤。
  我国生丝出口价格连年下跌,引起印度对我国生丝的反倾销。2002年,印度产丝1.73万吨,仅低于我国;印度同时是最大的生丝进口国,每年从我国进口生丝6000吨左右。印度认为,我国2A级丝国内生产成本应在18美元/公斤以上,出口价低于成本。因此,从2003年起对我国出口的2A及以下等级的生丝,征收27.97美元/公斤的反倾销税。在2003年7月的国际丝绸协会大会上,印度对中国丝的反倾销措施得到其他蚕丝生产国的支持,使我国处于被动地位。
  我国丝绸出口价格逐年下滑,客观上是由于国际丝绸市场处于饱和状态。我国出口量增价跌是供大于求、产大于销的直接反映。近20年来,世界生丝产量逐年增加。据国际丝绸协会统计,世界生丝产量1980年为5.5万吨,我国占40%左右;1990年世界总产量增至7.2万吨,我国比重升为60%;1995年世界总产量突破历史纪录,达10.2万吨,主要因我国当年产量增至7.79万吨,占76%。随后我国产量逐年下降。2002年,世界总产量8.9万吨,我国为6.4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72%。世界产量的起伏取决于中国产量的变化。
  从世界消费量看,1999~2002年,除中国外,其他各国生丝及短纤维年消费量为8.5万吨,除去各国自产,需求总量约为6万吨。而2003年1~10月,我国各种丝绸产品出口折丝量为6.33万吨,估计全年出口折丝量为7.59万吨,比2002年增长18%。从近年来世界需求量与我国的出口量对比,已显示出世界丝绸市场处于饱和状态。要进一步扩大出口将导致价格进一步下跌。
  二、企业出口无序竞争加剧价格下跌
  改革开放后,改变了过去生丝出口由少数国有外贸企业垄断的局面,逐步放开了丝类出口经营权。目前,已有100多家企业可以自主经营丝类出口。在我国已占世界市场容量80%的情况下,出口经营企业的增加并未相应增加国家出口总量,而是加剧我国出口企业间的相互竞争。一些后来的企业往往采取价格竞争的手段,以在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我国有关管理部门采取了厂丝出口配额有偿使用的政策,以防止出口价格过低。但是几年来,实际上一些企业以双宫丝等不需要交纳配额有偿使用费的丝类名义出口厂丝,回避管理,串证、竞销。此外,我国出口产品多属中低档货,竞争乏力。如厂丝,由于国外无梭织机的发展,对厂丝的等级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国丝的质量却没有提高。由于印度需要大量低价的低等级丝,因此成为我国生丝的主要市场。我国服装以对方来样加工,国外定牌生产,缺乏自己的名牌高档产品。我国出口的大量大路丝绸服装,受到快速发展的化纤制品及仿制丝绸制品的较低价位的冲击。
  针对我国出口价格逐年下滑,丝绸业界人士呼吁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1.控制与稳定生产总量势在必行
  考虑到国际丝绸市场已处于饱和状态,大量增加国内丝绸消费非短期内能做到,因此,必须在茧丝生产上采取控制总量的原则。但如果能按“蚕丝绸发展十五规划”,全国桑蚕丝年产量控制在6万吨左右,供需大体平衡,市场稳定,厂丝出口价格可望恢复到如规划所要求的2.5万美元/吨,比现价提高60%左右,出口效益大为提高,将出口利润部分还馈给农民,蚕农的实际利益就不会减少。目前,国内市场暴涨暴跌,产量时起时伏和出口量增价降的局面才可能得到扭转。适度的产量和合理的价格是我们立足于世界市场的基础。
  2.用厂丝储备加强市场调控
  蚕农是弱势群体,既要面临自然风险又要面临市场风险。蚕茧收成的丰歉和国际市场的波动是经常发生的。因此,政府运用经济的、法律的甚至是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建立的厂丝储备是对市场进行调控的强有力手段。遗憾的是,由于机制不顺,收储资金不落实,以往国家掌握的厂丝储备数量远远低于调控需求,调控力度弱,难于实现预期的目的。有鉴于此,建议借鉴美国棉花收购的做法,制定法律,在收购蚕茧时,依法征收一定比例的风险基金,例如2%,则每年可有上亿元的稳定收入,部分可用于充实厂丝储备,起到稳定市场、发展科技的作用。
  3.加强出口管理,协调对外步调
  鉴于国际丝绸市场处于饱和状态,出口企业日益增多,竞争加剧,如果听任市场进行调节,强胜弱汰,对整体利益损失太大。建议组织出口联合体(类似美国棉花出口合作社),协调对外步调。同时,由目前只对厂丝收取配额有偿使用费,扩大对所有丝类商品的有偿使用,收取的费用可用于充实风险基金。这样可杜绝串证、竞销,促使丝类出口价格回升,也使企业免遭受国外反倾销。
  4.建立行业信息平台,引导行业发展
  我国广大蚕农由于生产分散,市场观念不强,信息不灵通,容易受市场一时价格波动所误导,致使蚕茧生产时起时伏,市场供需波动。因此,通过有关的专业协会,建立信息平台,是十分迫切的任务。信息平台可沟通产业链的两端,使蚕农及时了解国际市场动态,预测发展趋势。丝绸出口企业了解国内的生产和供求情况,从而引导产业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我国丝绸出口历史悠久。尽管目前面临出口价格逐年下滑的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只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走出困境是完全可能的。我国丝绸行业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相关部门网站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

网站地图 | 隐私政策 | IPv6网络支持 | Xml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895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