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据报道,由于国内棉花价格高涨,出口退税率下降,以及后配额时代的即将到来,纺织业的发展前景再次置于市场各方关注的目光之下。 棉花价格高涨:纺织企业面临困境 2003年,国内市场棉花价格一反常态,从年初的11100元/吨开始不断上扬,3月中旬超过13000元/吨,此后基本在13000~14000元/吨高位区间波动。虽然在“非典”时期略有下降,但大多数时间国内价格略高于国际市场。2003年9月以来,原以为新棉上市会缓解市场供需压力,没想到价格上涨愈演愈烈,天气的影响更加剧了供需关系的紧张,棉价2003年从9月末的14100元/吨上涨到17000元/吨以上,每吨比国际市场高出1400多元,这使得纺织企业正常生产和经营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不过,此次棉花涨价,对于有所准备的公司来影响不会太大。鲁泰A为解决棉花的瓶颈约束,2003年上半年,该公司在新疆设立了公司控股51%、以棉花种植与加工为主业的新疆鲁泰丰收棉业有限公司,按正常的年份算,新设立的棉业公司可年产成品棉1万吨以上。 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棉花问题,尽可能减少对纺织企业的影响,仍需要多方努力。中国纺织协会经济中心主任孙淮滨认为,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后,国家仍然要加强对棉花这种重要产品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强库存管理,以保证及时调节棉花的市场供求,减少大起大落。他建议取消棉花进口配额,不要限定可以进口棉花的公司。同时,要尽快将棉花列入期货交易品种。 出口退税率下降: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2003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议,在本次税率调整中,纺织品成为受影响最大的出口产品之一,多数纺织品退税率由17%降为13%,平均下降4%。这对于出口依存度极高的纺织企业来说,无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以鲁泰A为例,该公司8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据鲁泰总会计师初步估算,出口退税率下降未来有可能给该公司利润造成上千万元的影响。为了尽可能降低出口退税率下降的影响,鲁泰也在积极采取措施,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管理水平;通过运用金融工具来降低财务费用等。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纺织企业还是应该相对乐观地看待出口退税机制的改革:纺织品出口退税率降为13%后,产品出口仍然比内销获利空间大,从国内目前情况看,多数纺织品的出口价格要略高于内销价格,因此,退税率调整后货物出口依然有盈利上的优势;此外,该改革对外向型纺织企业当期退税税额影响不大。2003年,纺织企业的业绩不会受到很大影响。 更重要的是,从长期看,调整出口退税有利于企业改变以量取胜的竞争模式。国内纺织品出口大幅增长势头一直不减,使得美国、欧盟等国家(地区)对中国纺织品出口频频设限。而2003年纺织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超过了100%,产能过剩、竞相压价的混乱局面十分不利于纺织行业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调整出口退税税率对纺织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口退税率下降,将带来纺织企业的又一次优胜劣汰,整个行业将会面临一次新的结构调整,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强者为王的局面。 后配额时代:机会和压力同在 如何迎接后配额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是纺织企业共同关心的话题。根据世贸组织《纺织品与服装协定》,各成员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配额限制将在2005年之前分阶段取消,也就是说,2005年,纺织业将迎来“无配额时代”。而配额取消后,将为国内纺织企业带来新的、更多的贸易机会,但新的矛盾同时也会产生。由于纺织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成员之间转移肯定会影响国内的就业问题,进而上升到政治层面。因此,各个成员为了保护国内的就业,在配额取消的同时,会设置新的非关税壁垒,这必将对我国纺织品的质量、技术等方面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 国内纺织企业首先要“强身健体”,利用分阶段取消配额的时机,抓紧“练兵”,不断强大自己,摒弃落后,树立品牌意识,加强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提高管理水平。 值得欣喜的是,一些优秀的纺织企业已经在积极地做着准备。目前,鲁泰在国际上已经处于选择客户的阶段。该公司的色织布产量已经是国际大公司的2~3倍,其质量已大大超过了其他竞争对手。为了迎接后配额时代的竞争,未来3~5年,该公司将继续扩大色织布的生产能力,争取到2005年,色织布将达到年产1亿米,同时提高服装的产能。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不断战胜对手,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 面对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市场化浪潮,与其继续寻求旧日的政策保护伞的“庇护”,不如反求诸己,适应环境,大自然的法则永远是适者生存。在此次棉花涨价面前,有不少纺织企业纷纷呼吁再次将棉花改革“回撤”--因为他们面对市场化的棉花市场感到了巨大的不适应,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和配额的取消同样使企业因不适而不安。但机遇在于:保护弱者的政策取消之后,强者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出人头地”,脱颖而出。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