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维生素技术与市场的中国能量近年来,随着我国维生素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维生素类产品的市场份额逐步扩大。目前,我国已发展成为维生素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2、维生素D3等产品的生产技术及市场占有率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14年上半年,维生素类商品出口数量同比增长16.47%,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4.62%。 受欧美经济持续复苏利好刺激,2014年,我国维生素类商品除维生素E出口价格跌幅较大外,各主要品种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维生素C:出口稳步增长 维生素C是我国维生素类原料药出口大宗品种,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技术及产能优势,占据了全球近90%的市场份额,我国维生素C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荷兰帝斯曼公司(DSM),其位于苏格兰的达瑞工厂产能约有2.3万吨,但生产成本远高于我国,主要满足帝斯曼公司(DSM)维生素C制剂产品的需求。 我国维生素C自20世纪90年代起,历经数次盲目扩产、价格大战,经济损失惨重,并受到欧盟和美国的反倾销预警,同时,也促成了我国维生素C产业的高度集中,迫使瑞士罗氏、日本武田、德国巴斯夫等国际巨头先后退出了维生素C行业。我国维生素C产业生产技术先进、装置规模大、集中度高,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能力强,拥有国际市场话语权。即便如此,VC行业的无序竞争仍使产业不可避免的陷入产能过剩-供过于求-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2011年至今,维生素C产量严重供大于求,市场极度疲软,甚至国外客户、中间商手中都囤了大量的货品,导致了目前维生素C售价低于成本线,而市场上却无人问津,部分企业被迫停产的尴尬局面。 我国的维生素C曾经具有绝对的市场竞争优势——自主的知识产权、生产成本低廉、产业集中度高、市场份额高、掌握话语权,不仅平稳渡过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还创造了价格大幅攀升的佳绩,让众多医药界人士刮目相看。近年维生素C的市场乱象,与欧元区经济衰退有关,而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维生素C生产企业盲目扩产、低价竞销情况严重。维生素C行业受累于产能过剩之殇,国内各企业间大打价格战,使得出口价格持续下跌,造成我国维生素C出口损失数亿美元,不仅企业在成本线上挣扎,也严重危害了我国维生素C产业的健康发展。 2014年,随着欧美主流市场经济持续复苏及客户库存消耗需要及时补货等利好因素推动,维生素C(原粉)出口大幅增长,出口数量、金额及价格分别增长16.22%、29.68%及11.57%,全年呈现飘红行情。 维生素E:低价位徘徊 维生素E是全球市场容量最大的维生素类产品之一。供需基本平衡。据估计,中国维生素E需求增长率为7%~8%,其它发展中国家增长率在5%~7%,发达国家增长较慢。 国内维生素E生产企业主要有浙江医药、浙江新和成和西南合成制药,国外主要供应商是帝斯曼和巴斯夫(BASF),维生素E原料80%以上用于饲料添加剂,医药和食品添加剂及化妆品约占20%。目前,我国出口的维生素E主要以饲料添加剂为主,而帝斯曼和巴斯夫主要生产医药级高端产品,操控着全球维生素E的市场话语权。 2014年,维生素E出口价格同比下降19.70%。原因是:2014年初,巴斯夫德国工厂柠檬醛生产线由于技术原因,发生了火灾,巴斯夫的工厂关闭。这起火灾使得柠檬醛的供应严重紧张,对下游VE等产品的生产造成影响,市场预期货俏价扬,经销商纷纷囤货。而不久,巴斯夫宣布恢复柠檬醛生产,市场预期随即走低;国内方面,受年初禽流感疫情影响,维生素E成交清淡,内外销市场双双利空,使得经销商纷纷出货。因此,虽有主流市场经济复苏利好拉动,但出口均价仍明显下滑。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