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从长远来看,国内石油需求的增长与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尤其与节能减排措施存在着内在的直接联系。未来通过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完全可以实现在石油消耗大幅度下降的同时,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目标。 消费结构亟待优化 “十五”中后期,中国石油进口量和消费量曾一度猛增,成为国际石油市场关注的焦点,甚至成为油价炒作的“中国因素”。2003年、2004年中国原油进口量比上年分别增加了31.3%、34.8%,石油表观消费量分别增加了12.4%、19.6%。究其原因,部分是缘于国内能源生产结构、特别是电力发展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空档,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造成了2003~2004年国内石油消费急剧增加,从而直接拉动了石油进口大幅度增长。但其深层次原因是国内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同时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也不能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目前,中国石油消费中80%以上用于石油加工业、化纤制造业及化学原材料行业。其中,60%左右的石油资源用于成品油(汽、煤、柴油)生产,75%左右的成品油用于交通运输。中国消费的化工轻油中,用于乙烯生产的比重约占4/5。因此,目前中国石油消费结构亟待改善。受石油资源以及油品生产结构制约,未来中国将以满足成品油需求为目标,化工轻油仍将出现部分供应缺口。 当前,国家正在通过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同时,国家还准备借鉴国际通用做法,加快推行“燃油税”政策,以促进国内车用油品市场实现合理消费。此外,应按照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要求,尽快改革资源能源价格机制,体现资源稀缺程度,从根本上控制国内石油需求增长势头。 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为保证国内市场消费增长的需要,缓解资源紧缺的矛盾,2006年中国加大了石油进口贸易,并出台相应政策控制出口,同时开始实施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使原油及成品油进口量明显增加、出口大幅度下降,也使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高。尽管2006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1.33%,实现了2003年以来的首次下降,但与当年初预定下降4%左右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因此,2006年石油消费量大幅度增长与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不大,两者之间无疑存在内在的联系,这也是国家进一步加大力度着手控制高耗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6年7月,国家开始实施“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随着该项节能工程的逐步实施,预计全国可实现节能2.4亿吨标准煤(不含替代石油部分),将对实现“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目标的贡献率达40%。 此外,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后,预计全国节约和替代石油3800万吨。其中,节油760万吨,占20%;替代石油3040万吨,占80%。(杨上明) 经过各方面努力,2007年全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27%,成为历史上节能减排的重要拐点。然而,在“十一五”期间剩下的3年间,全国经济在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既艰巨又紧迫。 未来需求增势趋稳 按照“十七大”报告要求,未来中国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随着中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节约意识不断增强,未来10多年石油需求年均增长率将大幅度下降。 据保守预测,2006年至2010年、2011年至2020年,中国成品油需求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2%、3.1%,分别比2007年降低1个百分点、4.1个百分点;石油需求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5%、2.3%,分别比2007年降低0.6个百分点、2.8个百分点。 考虑到“十一五”以后醇醚燃料、生物合成油等石油替代品将逐步到位,化工轻油也可能通过适度发展煤化工实现替代,同时,通过加大石油勘探开发力度,国内原油产量还可能适当提高。预计2020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将控制在55%左右,石油对外依存度也有可能控制在60%以内。 2010年、2020年中国成品油需求量分别为2.2亿吨、3亿吨左右,预计原油综合加工能力分别达到4亿吨、5.5亿吨,原油加工量分别为3.7亿吨、5亿吨。也就是说,“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增加有效炼油能力9000万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新增有效炼油能力1.5亿吨。 为降低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保障能源安全、石油安全和经济安全,中国必须走发展低能耗经济之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实施能源多元化消费战略。中国应抓紧实施石油替代和燃料多元化战略,努力增加天然气消费量,适度发展煤制醇醚燃料和生物合成油,重点降低交通领域使用石油,以优化调整中国石油消费结构。随着国家主导的一系列措施逐步实现,未来中国石油需求完全有可能总体趋稳,增长势头将得到有效控制。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