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改革开放春潮初升,厦门经济特区初设,以印华地砖厂为起点,揭开外商投资厦门的大幕。
40年来,厦门从“以侨引侨”到“以侨引台”“以侨引外”,从中外合资到外商独资,从拼土地、拼优惠,到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步步提升。封闭的海防小城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从“一穷二白”富起来,步步走向了世界前沿,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形象窗口。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步入新时代,对外开放的使命不变。新征程上,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商务系统努力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推动高端要素积聚,助力经济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
逢山开路
印华地砖成首家外商独资企业
当时的湖里一片荒滩野岭,基础设施几乎为零,更不用说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水、电、通信、道路等,一个个都是大难题。
厦门人有个花砖情节。早在19世纪,一种充满了南洋色彩的花砖,随着华侨们远渡重洋,来到了厦门的小洋楼里,并影响了闽南地区一代人的建筑风格,形成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花砖文化。历史的巧合耐人寻味。一个世纪后,厦门再度因地砖与南洋结缘,一家地砖厂的设立,为当年的海防小城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
1982年2月7日,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批准设立特区内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厦门印华地砖厂有限公司。
曾任厦门市外商投资工作委员会主任的黄清泉,依旧清晰记得特区发祥地湖里当年的模样。“刚刚结束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人们,头一回听说招商引资这个词。在外商投资领域中所遇到的问题,都是印华地砖厂第一个碰到。”黄清泉说,当时的湖里一片荒滩野岭,基础设施几乎为零,更不用说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水、电、通信、道路等,一个个都是大难题。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办法总比困难多。要解决电的问题,就建立变电站,保证生产企业;销售市场在海外,需要与客户联络,电话专线就一路从思明架起联通到湖里,并有专人负责转机拨号工作;处处都是泥巴路,运输成了大问题,就加紧疏通道路,让车辆可以从厂区直通码头;从西德引进的2条生产线到港,却没有大型集装箱拖车,就调用了两辆大卡车背靠背一部前进一部后退,一点一点挪进厂区。
黄清泉告诉记者,当时的厦门,工业基础薄弱、没有经济核心竞争力。印华地砖厂的顺利投用并发展,如同厦门经济特区的开山之作,成为一个模板和标杆,为今后的招商引资提供了经验,利用外资方式更加开放。
从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公司到厦门外商投资工作委员会,黄清泉的工作经历中,近17年都在与招商引资打交道。他还主持编写了当时的厦门市外商投资指南,相继经手了2300多家外商企业的投资落户。
他告诉记者,回首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之初,不难发现,来厦投资的外资企业有个共同点——大都是侨资。改革开放之初,海外华人华侨纷纷以桑梓情怀投资故土,为厦门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繁荣共赢
让戴尔“动心”的厦门
当时戴尔给各个城市发去了一百多个问题,厦门市认真积极作答,并提前给予了反馈。高效的工作作风,成为让戴尔“动心”的关键。
在厦门,约70%的工业产值、60%的经济增长、40%的进出口、40%的就业和30%的税收收入由外资企业创造。一串数字道出外商投资在厦门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回看厦门经济发展的脉络,外资与厦门共同成长的故事历历在目,其中戴尔是绕不开的一个。
1997年,美国戴尔计算机公司将战略目光投向中国,准备在中国选址设厂。彼时,厦门与全国51个高新区竞争,最大的竞争对手有上海、深圳、珠海等。
戴尔为何会对厦门“倾心”?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创新创业处调研员洪奋新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当时戴尔给各个城市发去了一百多个问题,厦门市认真积极作答,并提前给予了反馈。高效的工作作风,成为让戴尔“动心”的关键。
经过美国戴尔公司前后9次对厦门投资环境、人才情况、人员素质、生活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实地考察, 1997年12月18日,戴尔与市政府签署落户厦门的备忘录。1998年,戴尔在厦门设立生产和服务中心,建立起戴尔在中国的第一家旗舰运营中心。
从此以后,在厦门和戴尔的共同努力下,戴尔从单一的制造工厂蜕变为高效率全方位的制造工厂和客户服务中心。1998年,戴尔在厦门的第一台产品走下生产线;2001年,戴尔在中国累计产量达到100万台;2005年,在中国累计产量达到1000万台;2009年,戴尔在中国累计产量达到3000万台;2011年,戴尔在中国累计产量达到5000万台……
一个个数字,见证了戴尔以在厦门的中国客户中心为基地,不断打造中国市场上的卓越里程碑。2011年4月,戴尔在厦门宣布成立戴尔服务业务地区总部。
“戴尔的到来,不仅是设厂建楼,更重要的是带来现代公司管理经验,引进了现代物流的概念,甚至带动了厦门口岸航运物流的蓬勃兴起。” 洪奋新告诉记者,戴尔与城市共同成长,缔结成为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城企良性互动、互信共赢。
与专业中介机构和重要产业基金机构的合作,用好各类项目对接会等平台作用,策划实施开展境内外精准招商活动。
志合连山海,有朋远方来。四十年前的开荒破土,厦门以“爱拼才会赢”的实干精神,留下互惠发展的佳话;今天,“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为未来发展勾画出宏伟的蓝图,也坚定了外资企业在厦继续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改革开放40年,对外开放步入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自贸试验区、金砖合作等新时代合作机遇的加入,也推动招商引资步入新阶段。携手合作,务实进取,厦门与外资一道,把这条共同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点评】
在开放发展中实现共赢
改革开放初期,厦门通过大力吸收外来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走上了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和招商引资的新压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商务局等相关部门积极应对,及早谋划,出台《厦门市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从进一步落实扩大外资开放领域、促进外资增长、鼓励引进与留住人才、优化营商环境等四个方面进行鼓励扶持,提振外商投资厦门信心,助推我市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厦门市强化了招商政策引导,抓住国家扩大开放利用外资机遇,加强招商政策系统集成,密切跟踪龙头企业的投资动态,专门成立了三大产业招商推进小组,突出重点项目的谋划,主动上门洽谈,吸引来厦投资;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推动跨国并购,鼓励引导境外上市企业投资,加强与专业中介机构和重要产业基金机构的合作,用好各类项目对接会等平台作用,策划实施开展境内外精准招商活动。
志合连山海,有朋远方来。今天,“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为未来发展勾画出宏伟的蓝图,也坚定了外资企业在厦继续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