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外资把控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9月19日,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就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为在中国扩大药品销量、牟取不正当利益,而采取贿赂销售模式,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的行为进行审判,葛兰素史克最终被判处罚金人民币30亿元。葛兰素史克目前为全球第三大制药、生物以及卫生保健公司,而这则是迄今为止中国开出的最大罚单。无独有偶,半月前,商务部悄然展开了对国内医疗器械领域的调查。这是近期中国政府继汽车及其零部件、高科技等行业的反垄断调查后的又一次行动。根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2013年对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分析报告,2001年至2013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总额由179亿元增至约2120亿元。剔除物价因素影响,我国的医疗器械市场销售总额13年间增长了近11.8倍。由此,2013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然而,偌大的市场却没能为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广阔的前景。报告指出,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4928家,国内企业规模小、市场分散,2013年上半年22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的收入仅为100亿元,仅占到行业总规模的5%左右。长期占领着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的是外资企业,尤其是核磁共振(MR)、CT、分子影像(PET-CT)等技术高度密集的设备领域,几乎已被三家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统统包揽。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4-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也指出,在我国医用器械领域,约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85%的检验仪器市场、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视仪市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市场均被外资企业垄断。在部分领域,进口设备的覆盖率甚至可达100%。除了大型设备外,外资医疗器械产品还在很多耗材上占据主导地位。在血糖产品上,强生和雅培公司仍然占据着6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在医院用终端耗材上,美敦力等外资企业在骨科产品、心脏支架、高级辅料等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技术含量较高,进口医疗器械的价格与国内产品相比,差距非常明显。以影像产品为例,外资品牌的价格一般比国内产品的价格高70%以上,也就是说,如果国内产品的报价是300万元,那么外资产品的价格则在500万元以上。进口医疗器械的利润率更大。大型设备的毛利率有的甚至可以高达50%-60%。主要问题不在于生产厂家,大部分利润都消耗在了流通上。尽管进口医疗器械的超额利润并没有落入自己口袋,但正如前述,外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仍在积极抢占中国市场。据统计的数据,截至2014年9月15日,今年发生在A股市场的生物医药投资并购案例高达89起,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128%。其中医疗器械相关领域并购案35起,占比接近医药并购总数的40%。这些数字看起来着实“喜人”,但其背后却隐藏着危机。现在中国的投资界太火了,同类项目,相对来说中国估值至少要比国外高2-3倍。中国创业者总体上是以技术为基础的,投资人追逐这些企业,一开始给一个很高的估值,然后投资进去,其实在某些情况下对企业的发展危害很大。另外,在目前的现状下,中国医疗器械怎样往前走?中国没有大的医疗器械企业,都是小企业,如果想快速超前增长,势必要整合。但放眼望去,中国似乎并没有整合得非常成功、并且通过整合真正把企业做大的一种模式,这也是投资者遇到的一个瓶颈。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