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场简讯

市场简讯
通报同比增长50.9% 三类质量问题渐成出口儿童用品“软肋”
2014-10-21

通报同比增长50.9% 三类质量问题渐成出口儿童用品“软肋”儿童用品出口是我国外贸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但产品质量状况不容乐观,2014年1至9月,欧盟、美国、加拿大等主要出口市场共通报儿童用品(包括玩具、儿童服装及鞋靴等)723起,同比增长50.9%,成为我国数量最大、增幅最快的被通报非食品类消费品种类,尤其是欧盟通报635起,同比增长58.4%,三类质量问题渐成出口儿童用品“软肋”,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是“小绳带”问题严重。共涉及179起通报,同比增长34.6%,数量及增幅均创新高。主要涉及儿童服装产品的绳带安全问题——拉带、绳索、束带的设计或布局不当,如产品因颈部、腰部等存在绳带而可能导致儿童发生潜在的勒伤、缠绊等机械安全性危害。近3年来,因此而遭通报的童装均占到所有被通报纺织服装产品的8成以上,通报发起国集中于匈牙利、保加利亚、塞浦路斯等东欧国家,这些国家相关产业与我国竞争程度较高。儿童服装的标准要求正日益提高,日本6月底已决定发布童装拉绳安全标准草案,而新兴市场正逐渐向发达市场看齐,如澳大利亚等国家正逐渐采用执行欧盟EN 14682及美国ASTM F1816标准。  二是“增塑剂”风险较高。共有186起通报涉及“增塑剂”即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超标,同比增长126.8%。其中欧盟非食品类消费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共通报184起,同比剧增124.4%,成为产品化学安全风险的首要“毒瘤”。通报产品主要为玩具、文具用品。基于潜在的生殖毒性,欧美等少数国家持续加严邻苯二甲酸酯的监控体系,而日前《玩具安全第6部分 玩具和儿童用品中某些邻苯二甲酸酯》(ISO 8124-6:2014)的发布表明“限塑令”国际化趋势明显,澳大利亚、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已着手加强监控,“增塑剂”风险将更高。  三是“小部件”脱落频繁。共涉及167起通报,同比增长5.7%。小部件脱落(包括产品本身属于或含有小部件)极易引发哽咽甚至死亡等窒息风险,如童鞋上的装饰件不牢固、玩偶的眼睛及螺钉可拆卸等。主要原因是产品设计缺陷(占比超过9成),企业普遍缺乏对客户提供的样品、设计方案的验证能力,产品缺少防脱落装置(如加设隐蔽性绳索)、警示说明等防范措施,导致小部件不能承受扭拉、摔打、跌落、浸泡、撞击等外力试验,还包括原辅材料本身的质量缺陷及生产过程问题,如装配、缝制等工序管理不善等。  儿童用品出口产业直接影响整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仅宁波地区出口企业达600多家,今年前三季度仅玩具出金额达5.26亿美元,同比增长30.7%,但产品质量问题的频繁通报必将影响出口企业信誉乃至国家形象,检验检疫部门提醒企业:  一是要“早发现”,提高质量安全意识。积极向检验检疫、行业协会等部门寻求技术、政策帮助,合理规避政策、信息风险,严格审查产品设计等方面安全,尽早发现问题。依外方订单设计出口时不可盲目满足客户要求,针对外方设计中存在缺陷,或是客户出于成本考虑而指定强度等物理指标不符的面辅料等,要加强沟通,并在合同中对产品设计的符合性等作出规定,维护自身正当利益。  二是要“早应对”,积极攻克技术壁垒。要及时掌握出口市场技术、质量、安全、环保、包装和标签的相应技术法规,并且加强对标签信息、包装材料、外观卫生等产品细节的监控,并及时关注主要出口市场通报信息,分析通报原因,动态掌握市场关注热点。同时要加强对设计、质量检验等关键岗位人员培训,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结合技术进步等从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  三是要“早防范”,提升质量控制能力。严格把控原辅料的质量安全,切勿为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等原因而盲目使用劣质原料或降低生产工序标准。通过提升自身的检测能力、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等方式加强成品质量把关,根据进口国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产品的原材料构成、产品的生产工艺、产品的用途和市场定位、买家的要求等多方面的因素,科学确定产品的检测项目。



相关部门网站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

网站地图 | 隐私政策 | IPv6网络支持 | Xml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895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