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船舶租赁公司创始人兼CEO王友贵在“2010年陆家嘴金融论坛”现场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的专访,对人民币升值给船舶制造行业带来的影响发表了他的见解。他表示,人民币每年如果升值5%,造船厂的利润可能会缩水一半,甚至将为零;同时,中国目前的人民币汇率衍生品市场不如国外成熟,这将制约中国造船业对冲人民币升值的风险。
升值5%利润或缩水一半
NBD:您曾多次提到,国内的造船厂以生产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船为主,那么他们的盈利模式究竟是什么?目前的利润率大概在什么水平?
王友贵:国内的造船厂业务以承接国外的订单为主,赚取合同价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差价。中国造船业现阶段还仅限于加工厂的概念,钢板都是中国制造,但其他设备的技术含量都跟不上国际水平。
上述特点决定了中国造船业的盈利主要靠数量取胜,从吨位来讲,目前韩国第一,中国已经能排第二。但从产品附加值、技术含量看,中国和韩国相差15~20年。造船业也属于制造业,年利润率能达到5%~10%就已经很不错。
以我们公司为例,档次较低的船从中国进口,占订单总金额的10%,而最现代化的船都是韩国三星和现代两家制造的,占了订单总量的90%。
NBD: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做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测试,人民币如果每年升值5%或者更高,会对造船业造成什么影响?
王友贵:船舶买卖的合同价都是以美元计算,而原材料的成本都是以人民币计算,人民币一升值,相当于增加了船厂的原材料成本,而另一方面,合同价又面临缩水的风险。
船只订单时间跨度很长,投资回报周期也长。如一些大型的货柜船,造船过程长达两、三年,而合同价格早在3年前就锁定。在此期间,买方一般是分段付钱。在每个阶段,造船厂要垫付大量的资金,本币升值使得船厂有很大的风险敞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