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参展企业针对性增强日本中国纺织成衣展是由中国中纺集团公司于2003年在日本创办的。2005年,该展会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举办的日本展会合作,以一年二届的频率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快速成为中国在日本最为专业且具规模的展会,深得日本业界和中日参展企业的信赖。 据孙晓明介绍,由于展会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参展企业的针对性也进一步增强。第六届日本中国纺织成衣展报名参展的企业近150家,但限于场地只能容纳100家左右,根据上届展会专业观众的反馈意见,选择了106家企业参展。这些企业来自江苏、浙江、山东、青岛、上海、安徽、江西、北京、天津、内蒙古、广东、福建和辽宁等13个省市,累计出口额为50亿美元,其中对日本出口额达15亿美元,约占中国对日本出口总额的10%。其中42%的企业从事梭织服装业务,35%从事针织服装业务,面料企业有12%,家纺、服饰用品也占到10%的比重。这就使得展出的产品结构既有重点也有较宽的选择范围。专业观众普遍反映展出企业及产品有了新的提高,从而使到会的专业观众普遍认为贸易收获大。 专业观众涉及面更广展会举办至今最宝贵的财富是,积累了一批高质量、讲究实效的日本纺织服装界专业客商队伍。这些专业客商队伍到访展会,给参展的中国企业带来了良好的贸易效果,使得参展商获得物有所值的参展回报。据孙晓明介绍,经过多年与当地权威机构密切配合,与日本主流媒体深度合作,全面系统地推介展会和展商,现在展会主办单位已具备了40000多份基础客户及20000多名核心客户资源。到会的专业观众中有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丸红株式会社、伊势丹株式会社、NI帝人商事株式会社、八木兵株式会社、蝶理株式会社、田村驹株式会社、近铁百货店株式会社、丰岛株式会社等50余家年经营额超过1亿美元的大型商社代表。 由于近年日本纺织服装的贸易方式、贸易主体、贸易渠道在不断变化,除了综合商社外,有越来越多的百货店、专卖店的采购商光临日本中国纺织成衣展,展会蕴含着众多商机。 一些参加过几届日本中国纺织成衣展的企业向记者反映,日本市场及日本客商在变化。原来通过商社做生意的一些批发商,开始自己下订单。伊腾洋华堂、嘉实客等采购商原来都是通过商社采购货品,现在开始自己采购,进口中国货品。通过参加日本中国纺织成衣展,中国企业能接触更多层面的客户。而且与这些客户沟能更方便,价格也更好。 为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提供增值服务为了让参展企业得到更多实惠,展会主办单位致力于不断提升展会档次,为展商提供更多增值服务。一方面不断跟踪研究日本市场变化,对参展企业进行指导,以使企业的参展产品更有市场针对性。另一方面,展会期间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展会影响力。今年3月在大阪举办的第六届日本中国纺织成衣展上,主办单位组织了六场时装展示发布会。吸引了大批的日本纺织时尚界人士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时装表演分别展示了由知名设计师姚英永女士创办的“怡?佳咏”品牌的女装系列和著名的红豆集团的部分休闲装。这些活动对于增加展会功能、烘托展会气氛,特别是对中国企业形象和品牌宣传都有很好的积极作用,让日本业界看到中国整体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对时尚的领悟能力和把握能力。这种方式,不仅受到日本纺织时尚界的欢迎,而且也得到参展的中国企业的认可。有的企业开始认识到,时装发布对吸引客商有积极的作用,表示今后将更积极参与时装表演活动。孙晓明表示,展会主办单位,今后将和参展企业携手,共同把中国产品的影响力、中国产品的时尚表现力展示给日本买家。 据孙晓明介绍,近年日本的贸易方式、贸易主体在变。贸易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贸易方式由原来的进口商、到批发商再到零售商的贸易格局呈现出逐渐缩短的趋势。这一转变过程,促使日本纺织服装市场出现了许多新的买家,这给新老参展企业都带来许多机会。针对这一变化,展会主办单位首次举办了主题为《日本服装生产与流通的变化及其对策》的研讨会,邀请日本资深专家讲座答疑。共有60余参展商代表参加了讲座,普遍反映对日本市场经营方式的演变有了新的了解,并逐渐认识到,中国参展企业也要不断对自己进行调整才能适应日本企业的需求。 追求专业性、追求进步、追求更好的性价比,这是日本中国纺织成衣展努力的方向。令孙晓明自豪的是,现在日本中国纺织成衣展完全能够按照服装采购的季节性要求一年两届在国外举办,为贸易双方的沟通提供便利。这在国际同类展会中属常规,而在中国在海外举办展览活动中则属首创。这既增进了中日业界的交流,又利于展会更加贴近市场和扩大影响,促进展会品牌的提升。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