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据报道,2003年,日本经济继续保持复苏势头,内外两面都呈现出积极因素,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但基础面改善不够彻底,结构调整压力依然很大,当前增长水平尚未完全摆脱泡沫经济影响,还不能说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10年低迷”。 据日本政府统计,截至2003年三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率)连续7个季度保持增长,2003年1~3季度环比分别增长1.9%、3.5%和2.2%;企业设备投资走出低谷,2003年1~3季度分别增长2.5%、4.7%和2.8%;货物服务出口继续保持增势;民间最终消费微幅反弹;股市出现回升;银行不良债权减少;企业盈利大幅改善。日本经济以2002年初为拐点,正逐步走上复苏轨道,并且2003年后走势逐步上扬。2003年12月9日,日本政府预测,2004年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达到1.5%,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也将扭负为正,达到0.1%~0.3%。 带动日本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依然是出口。2002年和2003年,日本对美国出口基本持平,出口增量主要来自对亚洲和中国出口部分。在出口带动下,产业景气链开始向内需部门延伸。2003年三季度,日本实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对设备投资依存度达到0.5%,超过对净出口0.2%的依存度。根据日本中央银行设备投资调查,2003年度,日本全产业设备投资预期增长4.4%,其中制造业部门增长11.1%。日本设备投资继2000年持续下降后首次出现增长,显示出口效应开始传递到更多宏观经济部门,经济复苏基础更趋稳固。 日本经济连续两年保持增长态势,对今后日本经济乐观的看法增多。此次日本经济复苏,是否意味着开始摆脱泡沫经济后的“10年低迷”,从此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成为各界关注焦点。对这一看法还需要全面分析。 1.当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还没有全面超过“10年低迷”水平。通常所认为的“10年低迷”期间,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只有一年负增长,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7%。1991~2000年,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75%。1993~1996年,日本经济出现泡沫经济崩溃后第一个恢复阶段,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从1993年的0.5%升至1996年的3.3%,这也是10年低迷期间的最高增幅。1999年和2000年日本经济出现第二个恢复阶段。2001年再度衰退,以2002年年初为拐点,开始进入此次恢复阶段。如果将此次复苏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较,2002年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6%,2003年1~3季度增长水平与2002年同期大致相当。因此,从增长周期、增长水平和增长预期等因素判断,此次复苏水平还没有全面超过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能否摆脱低增长,还需要时间进一步检验。 2.占国内生产总值总量70%的非制造业尚未完全恢复。制造业及相关产业产值约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32%。目前,出口带动效应主要集中在这部分产业。第三产业仍然延续泡沫经济后的下降势头。2003年1~3季度,除金融保险业产业活动由于股市回升出现好转外,运输、电信、批发零售等主要产业销售均为负增长。由于这部分产业吸纳了日本全国70%以上劳动就业,这部分产业活动不完全恢复,日本经济将难以从根本上扭转不景气的局面。 3.企业、个人等微观主体经济预期仍有待改善。经济预期增长率是决定企业投资需求的重要指标。2003年9月,日本政府调查显示,日本企业今后3年预期增长率仅为0.7%,远不及20世纪90年代中期3.5%的预期增长水平。由于预期增长率低,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企业投入再生产热情不高。从企业投资倾向指标看,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企业投资倾向约为两倍,即企业用于投资的现金流量相当于营业资金流量的两倍。现在投资倾向不到0.5倍,企业大部分剩余资金用于还贷或回购股票。由于投资没有增长,自然经济也不会增长。同时经济预期不好严重制约个人即期消费,形成预期增长不好-消费低迷,消费低迷-预期增长不好的恶性循环。 4.从更深背景分析,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逐渐形成外需型和内需型相互分离的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复苏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广场协议”后,由于日元大幅升值,日本国内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大幅上升,日本成为世界上劳动力最昂贵国家。由于国内外价格落差,日本产业结构开始向两极化方向发展:(1)以制造业大企业为主,通过向海外转移生产,利用国际分工,重新获得竞争力;(2)以非制造业和中小企业为主,由于无法通过海外投资实现价格转嫁,形成经济低迷的主要诱因。 根据贸易特化指数和出口依存度指标,日本产业可以划分为3种产业群:(1)以运输机械、普通机械、电子零部件设备、电气机械等为代表,海外投资生产比例、贸易依存度和全球化水平最高;(2)以化学、钢铁为代表,全球化水平次之;(3)包括纸浆、纸、塑料产品、石油煤炭等,主要面向日本国内市场,全球化水平最低。从泡沫经济后的1996年、2000年和2002年以后三次经济复苏情况看,一般都是由于世界市场需求增加,第一种产业群和相关产业出口增加,效益改善,再通过投资效应传递到其他部门,推动经济整体复苏。 今后,日本经济能否摆脱这种“单腿走路”的模式,实现内需型经济复苏,是判断日本经济是否摆脱“10年低迷”、走上正常增长轨道的重要依据。目前断定日本经济开始摆脱泡沫经济后的“10年低迷”,步入新的增长周期尚言之过早。 5.日本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是可能的。因为(1)日本企业竞争力进入新一轮上升期。泡沫经济后10年中,在需求不足、通货紧缩背景下,日本企业销售额大幅减少,但是以研发为主体的内部技术变革并没有停止。近几年来,日本企业在通货紧缩压力下实行改革,推进技术创新,大幅削减人事费,压缩生产成本,汽车、数码产品等核心产业世界市场份额有新的提高,企业盈利明显改善。一系列迹象表明,日本核心企业国际竞争力正进入新一轮上升期。部分企业代表表示,以前是通货紧缩和不景气,现在只剩下通货紧缩,不景气减退。 (2)大银行不良债权处理已经“看到光明”。近十几年来,日本大银行集中将银行营业收入用于处理不良债权。从实际效果看,到2003年9月,七大银行集团不良债权总计已经降到18万亿日元,同比下降13%。现在程度最严重的破产债权已经得到处理。日本政府金融再生计划要求各大银行在2005财年上半期将不良债权比例降到4%。目前,住友信托银行和东京三菱银行已经分别降至3.4%和3.8%。虽然瑞穗银行依然在5.8%,三井住友为6.4%,但各银行预计,日本政府规定的金融再生目标有望按期实现。瑞穗金融集团一些专家表示,日本不良债权处理已经“看到光明”。这将对克服通货紧缩顽症、实现经济复苏发挥重要作用。 (3)小泉内阁结构改革路线得以继续。今后几年对于日本经济能否走向完全恢复是一个关键时期。经过2003年底众议院选举,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政权得以巩固。这有助于改革思路的连贯性执行。小泉纯一郎改革主要针对内需型产业,基本思路是将人和资金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向生产率高的部门。小泉纯一郎改革的出发点与里根、撒切尔等重新认识市场价值的改革原理是相同的,改革手段基本对症。这一思路能长期坚持,对推进日本经济最终恢复是有益的。 (4)日本经济外部需求中心开始“脱美入亚”。美国需求一直是日本经济的主要外部带动力量,但是近年来随着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需求快速增长,日本经济外部需求中心开始“脱美入亚”。2003年以来,日本对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大中华圈”出口首次超过美国。东亚作为新的区域增长中心,为日本经济复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由于目前日本劳动力供给仍在增加,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如果今后几年世界经济环境不发生重大变化,日本经济结构通过本轮调整,供需结构将逐步达到平衡,经济将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轨道。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