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包括人民币期货在内的人民币衍生品市场逐渐引起外界关注。今年8月,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正式推出了人民币对美元、欧元和日元的期货,这种产品可以说是境外无本金交割远期的标准化,目前进行了一个多月的交易。虽然市场还没有真正活跃起来,但是它对我国外汇市场发展的影响、对于我国人民币自主定价权的维护也不容忽视。
境内境外两重天
自1997年4月由中国银行率先推出后,人民币远期结售汇就正式掀开我国人民币衍生品交易的序幕。但历经几年发展,我国境内人民币远期的成交金额在2003年时仍不足90亿美元,仅为贸易总额的1.06%,2004、2005年不足贸易总额1.15万亿和1.42万亿美元的1.3%,而国际上相应的比例则高达150%。
不仅是场外市场流动性低,由外汇交易中心推出的人民币远期交易在2005年推出后,一年发展后,也仍然没有大的起色。2006年前两季度成交金额分别相当于4.3和9亿美元,皆低于境外离岸市场的日均成交额。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衍生业务的发展却风生水起。如境外最流行的离岸人民币衍生产品———无本金交割远期尽管在创建之初流动性还向当低,但到2005年交易金额已高达2500亿美元,近三年多来的发展速度惊人。
此外,境外市场创新也迭出不穷。除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之外,人民币无本金交割期权市场也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它与无本金交割远期一起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境外离岸市场人民币的产品结构。
内外差距缘何而来
业内人士认为,境内远期业务发展的缓慢和以往汇率波动幅度太低有密切关系,因为2005年汇改后,它的发展已经现出加速的势头。不过,“真实贸易需求”原则的执行、利率市场化机制的缺乏,企业缺乏套期保值的动机,以及信用历史的数据还在初步建立之中等因素仍是阻碍人民币衍生品发展的现实因素。
据介绍,目前人民币衍生品市场的参与者主要包括三类:即商业银行、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商业银行由于相对规范、具有衍生产品交易经验,因而在衍生产品市场上承担着交易商的责任,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金融衍生产品的种类。其它类金融机构的参与极大推动了场外衍生产品的发展,但是这些机构无论在意识、人员、系统,还是在管理经验上,都还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成为交易商的条件,他们仍然需要通过努力,成为未来衍生产品市场上非常重要的机构参与者。然而这类机构的不足也恰恰是现阶段我国衍生产品市场最为缺乏的。
此外,虽然我国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利率逐渐市场化,但国内相当数量的工商企业,尤其是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种外部环境的悄悄变化,或者是虽然有粗浅的意识,但却不具备理解和运用现代衍生产品管理和规避金融风险的知识、能力和人才。
另一方面,对于许多商业银行来说,尽管已经推出了一些具有衍生品特点的外汇理财产品,但它们在经营理念上也还是在把这些理财产品当成扩大银行存款规模的一种途径,而非对冲风险的金融工具。因此,商业银行也需要主动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为客户量身订做在条件、期限上匹配的避险性产品,扩大衍生产品的交易种类和客户的范围来提高它的收入比重。
因此,业内人士认为,衍生品市场基础条件的不足、广大市场参与者还没有从忽视和被动规避风险转为主动防范风险,是目前人民币衍生品发展不足的主要原因。
“既不能瞻前顾后,也不能急于求成”。正如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所言,现在这个阶段,加大对市场参与主体的培育,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从根本上提高市场主体的风险防范能力才是备战金融衍生品发展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