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迎来2005年7月汇改两周年之际,央行正在悄然改变。 在过去两年时间内,央行一直推行稳健的汇率政策和保守的利率政策。在经过五年的低通胀、高增长后,人们正在审视两年来人民币升值和低利率环境下的经济效果。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部分专家们判断,5月18日“利率+汇率+准备金率”的组合调控与其说是一个严厉的调控手段,还不如说是央行汇改后的货币政策一大转变。 人民币升值或可加速 4月份中国经济正在延续第一季度的高增长势头。 一个明显的佐证是来自4月的主要经济数据——1~4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5%,前4个月1.8万亿元的新增贷款和27.5%的出口增速足以再次推高上半年的GDP增速至11%左右。 4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17.4%,投资者预期,第二季度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增长将超过30%。4月份宏观经济最闪亮之笔来自于消费增速。借助于消费升级需求释放和股市财富效应增长,4月份社会零售总额增长达15.5%,几乎创造了十年来中国单月增幅最高纪录。 在国际投行不断感叹中国经济的低通胀、高增长的格局看不到尽头的同时,中国政府正在担心经济增长偏快转向经济过热。 政府找到了偏快运行的宏观经济的根源——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低估的人民币拉高了出口,形成外部不平衡;而低利率助推了国内投资热,形成了内部不平衡,同时推高了房市和股市等资产价格上涨。 5月18日,央行同时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扩大人民币浮动区间。三剑齐发,史无前例。花旗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评价本次扩大汇率浮动区间时说:“这给了市场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币升值进程可能加快。” 政府似乎正在重新审视人民币升值给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尽管人民币兑美元不断升值;但是,正是这两年时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激增至2006年的2000多亿美元。 中国不断延续的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增长态势,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中不断催生过剩流动性。而随着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从早前的产能过剩转向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悄然发生改变。 “以前政府担心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将会造成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回落,影响就业;但两年升值历程后的中国强劲经济增长表明,政府可以承受更大幅度的汇率升值。”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师林松立说。 “事实上,升值并非一无是处,其实也是一种紧缩调控方式。人民币一定幅度的升值,不一定对经济和就业打击很大;相反,人民币升值速度过慢,反而引发过剩流动性风险。”中信证券宏观分析师陈济军说。 人民币升值两年来,人民币一直盯住美元。虽然人民币兑美元已升值7%,然而由于过去一年时间,美元大幅贬值,这导致人民币兑其他非美元货币大幅度贬值。 “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升值幅度并不够。实际上,自汇率改革以后,人民币兑欧元大幅度贬值,对马来西亚、印尼、韩国、英国货币都是贬值的。这样,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基本没有变化,甚至贬值,因而人民币升值对出口贸易没有什么影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说。 告别中美3%利差政策 自2004年10月29日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27个基点,九年来首次上调利率来,央行的后续利率政策一直保持低调。 特别是2005年7月汇改以来,存款利率鲜有变动。在数次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仅为3.06%,扣除20%的利息税后为2.47%,扣除3%的物价上涨,实际利率仍为负值。 有专家感叹,本轮经济增长以来,利率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要动的,但升息之难超出多数人的想象。 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缪建民说,两年以来,汇率政策捆住了利率政策的手脚。为了保持中美3%的利差,央行一直在牺牲利率政策,而保全汇率政策。应该尽快改变此种状况,改变低利率环境。 在2005年年底,一位央行官员曾表示:“国内隔夜拆借利率大约为1.5%,与美联储4.25%的隔夜拆借利率存在近3个百分点的差距。这样,如果人民币未来一年升值幅度小于3%,则赌人民币继续升值的资金将无法得到超额收益,人民币和美元之间存在的套利机会将显得不够明朗。” 不过,事过两年,汇改下的中美3%利差,在保证人民币稳步升值的同时,压低了利率,催生了一波又一波的投资过热和资产价格上涨走势。 “对于热钱的流入,央行要充分认识到,中美利差不是关键因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说。 事实上,3%的中美利差几乎难以阻挡国际热钱对中国市场的巨大投资冲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汇交易经理对本报记者说,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目的并不在于央票和一年期存款那点微薄的收益,他们更看好资产价格,如股市和房地产上涨带来的高回报,根本不会在乎几个百分点的利差。 “理论上保持3%的利差,可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但在实际操作上并非如此,目前过剩国际资本主要来自于日本,而不是美国,大量日元利差交易者不断进入亚洲新兴市场,推高资产价格。”缪建民说。 “加息还是晚了!”夏斌感叹地说。 尽管如此,这一迟来但坚决的加息举措显示出央行利率政策的重大调整——从早前服务于汇改政策后,利率政策开始走上前台,更加灵活,针对国内物价和经济情况,更多地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