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民币专栏

人民币专栏
人民币国际化勿本末倒置
2014-07-25

    

  国际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人民币会借欧洲正在兴起的“去美元化”浪潮,包括全球各金融城竞相争夺成为欧洲的人民币离岸中心之东风,而挑战美元的地位吗?

  尽管人民币全球化程度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但囿于国内金融市场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尚未与之配套;去“美元化”似乎并不等于“人民币化”——那应该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勿用行政的力量操之过急,得按固有节奏,遵循历史规律。

  时光荏苒,70年前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一小镇上诞生的二战后国际货币金融新秩序——布雷顿森林体系虽早已瓦解,但是其留下了诸多遗产,如IMF、世界银行以及美元占绝对主导的国际货币格局。

  不过,这些“遗产”经历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受到很多诟病,如对成员国的监管及对出问题国家救助的有效性,与此同时美国只顾自己印票子而不考虑所带来的全球性的金融风险等备受诟病。

  在此期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人民币开始流行世界,开始在全球贸易及服务支付结算上“攻城略地”,也开始成为少数国家货币储备资产的选择之一,其离岸市场建设也深入到欧洲等发达经济体。由此有声音称人民币可以在15年到20年实现国际化,亦有声音认为人民币开始挑战美元。对此,我们认为,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不宜太乐观。

  回顾人民币国际化这几年的发展,便会发现人民币确实在国际贸易结算方面的占比有了很大提升,但其中大都是中国企业在进口时支付使用,而出口还是用美元等国际货币结算;人民币离岸中心实现了多地开花,海外机构也对人民币及人民币计价资产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大都为了押注人民币升值从而实现套利。

  此外,在外汇交易中,人民币虽然在2013年跻身全球十大交易货币行列,但是只占全球外汇交易总额的2.2%,还不到美元交易(占比87%)的零头。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一国货币作为风险管理的功能得到大大加强,而这种功能是在外汇交易中得到体现,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币市场目前没有提供足够风险管理的工具和产品。

  人民币国际化之路还是十分漫长。人民币国际化已初步形成了一种“众人(海外市场)搭台、人民币唱戏”的局面。只是人民币要成为受人追捧的主角,还需要多练内功。

  例如货币当局需要增加政策的前瞻性,密切关注相关风险的传递;这是因为,在目前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上,人民币资产配置的渠道比较有限,投资品种不多且收益低于国内的在岸市场,再加上人民币具有较强的升值预期,就使得离岸人民币涌入国内套利投机需求在加大。而一旦国内的经济增长放缓,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改变,又会使离岸人民币套利需求减少,进而导致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的波动增加,这可能会对国内的经济、金融稳定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冲击。

  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软硬件方面的当务之急是,应尽快建立全球离岸人民币清算系统,完善人民币离岸市场法律制度框架,完善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链并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构建全新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模式,将离岸市场纳入监测范围。还需要积极稳妥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和开放,完善国内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人民币国际化要想走得更远,最终取决于国内的金融市场能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性市场。惟有国内市场准备好了,人民币国际化才不会本末倒置。





相关部门网站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

网站地图 | 隐私政策 | IPv6网络支持 | Xml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895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