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在近日的一篇文章中详述了一项新计划:让中国企业与国外业务伙伴结算时使用人民币,而非美元或其他币种。 对一家央行来说,本要在汇率稳定和经济增长可持续性这类重要问题上费脑筋,可它却在某一项政策上花如此多的时间、下如此大的力气,而如果这项政策的主要好处就是为企业在货币兑换费用上省下几美元的话,这就显得有点奇怪了。 因此,认为贸易结算项目除了满足进出口企业的实际需要之外,还有着更广泛的意义。最为普遍接受的是一种事关国家声望的解释:它可以让中国宣称人民币是一种国际性货币,并降低世界对美元的依赖程度。 显然,胡晓炼的论点不仅在于贸易结算项目为中国央行提出了新的挑战,它实际上还需要加大金融改革步伐才能获得成功。 关于贸易结算项目是如何推动其他金融改革的,如今已有了例证:中国央行最近放宽了国内债券市场的外资准入规定,让那些以人民币形式获取报酬的外资银行可以将人民币投放到债市。 胡晓炼说,人民币跨境业务扩大的根本动力来自市场,因此必须与深化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有机结合。她还列出了包括利率自由化在内的数项改革,以及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