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势如破竹,波幅放宽的讨论也不断升温。在人民币升值的背后,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的性质更像被动性升值,而且我们面临的情况更类似于1985年的日本,我们的升值策略以及对进出口贸易和资本市场的冲击还要好好研究。
升值各不相同:主动与被动
历史上,多个经济体在不同阶段对美元进行了大幅度升值,我们选择德国、日本、英国和台湾进行考察。
我们认为升值分为两种,一是主动性升值,比如说德国(1969-1980)、日本(1975-1978),这种升值是出于本国经济考虑,所以对美元的升值与其有效汇率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另一种就是被动性升值,比如德国(1985-1995)、日本(1985-1995)、台湾(1985-1992)、英国(1985-1992)。这阶段自身没有升值意愿,但是出于美元贬值的需要被迫升值,从美元指数的走势我们可知:在1985年3月到1992年8月,美元贬值达到50.83%,为了配合美元有效贬值,美国迫使其他主要货币升值。
另外,同样是被动性升值,日本和德国对美元的升值与其有效汇率的走势比较一致;但英国就出现很大的背离。原因就是80年代的美元贬值,日本和德国作为主要承受国,而英国不是主要承受国,其货币明升暗降。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国家的货币对美元升值时候,首先要区分是自主性升值还是被动性升值,倘若被动性升值,那么这种货币是否成为美元贬值的主要承受国?一般而言,自主性升值对本国经济是有利的,被动性升值倘若不是主要承受国,对本国的经济的影响也不会那么大。所以对升值的定性,对于贸易改变、资本重估都有重大的意义。
人民币有效汇率在贬值
2005年7月21日到2006年7月底,人民币对美元升值3.80%,但是同期贸易顺差却上升了50.36%。升值为什么不能缓解贸易顺差?人民币到底有没有在升值?
我们发现同期美元指数贬值4.25%,这意味着人民币对这六大经济体贬值了0.45%。过去一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21.41%,进口额占7.46%,所以人民币单纯对美元升值、同时对其他主要货币贬值,或许可以为讨论中国贸易顺差居高临下、流动性泛滥提供某些启示。
为了更为深入地研究人民币升值的性质,我们运用BIS公布的贸易权重选择11个经济体计算2005年7月21日以来人民币的日有效汇率,以2005年7月21日为基期。这11种货币分别是美元、欧元、日元、韩元、新加坡币、英镑、马来西亚林吉特、俄罗斯卢布、澳大利亚元、泰铢和加拿大元。我们选用这11种货币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与这些国家贸易总额占中国所有贸易总额75%以上;其二是上述11种货币也是2005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上海披露的汇改后人民币参考的“一篮子货币”所包含的币种。
从图形上看,人民币对美元总体升值,从2005年7月21日到2006年9月14日共升值4.22%,但是有效汇率一波三折:2005年7月21日到2005年10月21日上升,2005年10月21日到2006年5月10日下跌,而后几个月又上升。但是总体而言,相对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对11国货币的有效汇率下跌1.97%。
但是这种背离并不能直接否定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因为从台湾的历史上看,在85年8月到86年7月一年内,新台币对美元升值了6.2%,但是有效汇率下跌了10.47%,出现背离;但是在接下来71个月内(1986年8月-1992年6月)新台币对美元升值了49.94%,有效汇率也上升了32.90%。而最近我们也确实看到了人民币对美元加速升值的趋势。
人民币升值更像日元 在上述比较的基础上,判断人民币升值的性质,我们需要做三阶段的研究。
第一,美元是不是如85年一样,进入下跌的时代?如果是,则人民币可能要被动升值。从美元指数的走势来看,2002年1月至今美元最多已经贬值了32.74%,但是美元贸易逆差依然居高临下,所以美元很有可能会选择继续贬值,而目前全球流动性的泛滥无疑与美元贬值密切相关。
第二,如果被动升值,那么人民币会不会成为此轮美元下跌的主要承受国?80年代德国和日本成为主要承受国的主要原因是这两国在美国贸易逆差中的份额。而截至2006年7月31日,美国的贸易逆差中,中国占24.8%,高于欧盟16.9%和日本9.6%,所以中国很可能成为本轮美元贬值的对手货币。这样人民币升值就会对国内经济产生较大冲击。
第三,如果成为对手货币被动升值,那么中国会成为日本还是德国?一般认为德国升值比较成功,而日本则陷入十年通缩。不幸的是,从目前的基本面看,我们更类似于85年的日本,所以我们的升值策略以及对进出口贸易和资本市场的冲击还要好好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