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专栏
8月13日,央行发布的《2014年7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7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119.42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1.2个和1.0个百分点。7月份人民币存款出乎意料地减少1.98万亿元,同比多减1.73万亿元。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主任苏剑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7月份人民币存款大幅减少出乎意料,但如果将季节性因素剔除在外的话,问题也没有想像的严重。另外,股市回暖、居民理财渠道的增加以及企业投资的回升都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7月份我国人民币存款的减少。对于未来的货币政策取向,苏剑表示还是应该以稳为主,总体上保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灵活使用以及定向货币数量扩张的方式来刺激需求,从而保证经济增长。
根据央行的数据,6月份我国人民币存款增加3.79万亿元,同比多增2.19万亿元,但到了7月份存款却出现了明显的回落。苏剑认为,7月份是季度和半年的双重交替期,正是由于这种双重叠加造成了6月份的数据指标冲高,但到了7月份有所回落。
对于存款的大幅回落,央行给出的解释是,一是历来就有非常明显的季末冲高、下季初回落的规律。二是近期由于理财、基于互联网的货币市场基金等快速发展,企业、居民存款与金融机构存款之间在季末季初转换更加频繁,进一步加大了一般存款的季节性时点波动。初步估计,7月份银行理财等资产管理产品分流存款约1.6万亿元,若与一般存款合并计算,存款的波动性就会明显减小。三是近期A股行情回暖,也分流了部分一般存款,其中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增加约3000亿元。
“央行的观点还是比较客观的。”苏剑对本报记者表示,央行的官方解读是说得通的,比如股市的回暖和新的理财产品和渠道的出现,的确会造成银行系统部分存款搬家的现象。
对于未来宏观政策取向,苏剑认为,近期国家领导人频繁表示要认清经济的“新常态”,并且表示要以平常心来应对经济增长。“新常态”是指在新的发展阶段,出现的新机遇、新条件、新失衡等,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较长时期稳定存在的特征。政府要适应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就应该增加对于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的容忍度,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增长。所以,一方面不会通过大幅度的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不会采取过紧的货币政策。政府未来的货币政策还是会以稳为主,总体上保证政策的稳定性,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灵活使用和定向货币数量扩张的方式来刺激需求,保证经济增长。
对于具体的货币政策,苏剑表示,政府不应实行全面降息,甚至也不应实施定向降息。因为降息刺激出来的往往是低效投资,对经济安全不利。在不降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定向货币数量扩张的方式刺激需求。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定向购买等措施均可考虑,但应有限选择定向降准,少采用定向再贷款,尽量不采用定向购买。主要原因是,定向降准相对比较公平,符合市场原则;定向再贷款则会加剧整个经济的负债率,同时使货币市场的信号失真,使货币市场反映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信息功能受损;定向购买直接涉及相关非金融类企业,针对性过强,具体操作过程中留给政策执行者的自由裁量空间过大,容易产生寻租行为。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