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场简讯

市场简讯
缺乏长期稳定订单 CRO尝试多模式发展
2011-05-25

缺乏长期稳定订单 CRO尝试多模式发展
10年前,第一拨‘海归’回国创业,都是以创新药物研发为宗旨,其中98%的人全部去做了CRO(合同研究组织),为什么?”5月16~18日在京召开的《药物信息协会(DIA)第三届中国年会》的专题论坛上,深圳微芯生物总裁兼首席科学官鲁先平给参会者抛出了这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引起了在座嘉宾的思考。
看起来依旧很美
“当时,中国在这方面确实是个机会。”里昂证券医疗业分析师梅璟萍表示。
事实上,有赖于当时国内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空白,无论你是否“海归”,只要能凑齐少量的资金,就可以注册一个公司开展这方面的业务。很多CRO早期都是以咨询公司注册,手续极其简单。而在国外,CRO已经是一个成功的产业。时至今日,多数业内人士对这一市场仍有很好的价值评估。北京博诺威医药科技开发公司总经理王昕乐观预测:“5年以后,中国仅进行临床试验这部分的CRO市场,应该可达80亿元人民币。”
此前ChinaBioLLC发布的《2010年中国生命科学白皮书》给出一组数据:2010年,风险投资(VC)在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投入首次超过10亿美元,同比2009年上升了319%。同时,出现首例融资超过1亿美元的全球生物制药合同生产(CMO)公司——中美奥达,33家生命科学公司IPO募集资金近60亿美元。2010年企业并购成交金额同比上升8倍,平均每单成交同比上升3倍,达到7000万美元,个别并购成交超过1亿美元。2010年,超过5亿美元的合作项目首次签署。自2000年以来,中国生命科学领域专利数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5%,并在2010年数量达到3200件。
“2010年对于美国等很多国家未必是跨越年,但对于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却是。无论是VC/PE、IPO、合作、并购,以及政府支持等在数量和金额上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毫无疑问,2010中国业绩最佳。”白皮书指出。
生物医药产业能融到钱,提供服务的CRO公司也自然有“钱途”。事实上,在药明康德和尚华医药等两家CRO公司先后成功上市后,人们对CRO的前景信心更大。
缺乏长期稳定订单
5月4日,中美冠科生物公司宣布完成2880万美元的第三轮融资,其牵头投资者包括沃脉德资本(OrbiMedAdvisors)旗下Caduceus亚洲合作伙伴基金、Argonaut私募投资基金、华威国际、IBT和CDIBCapitalInvestment,现有股东启明创投和CRCI也参与了本轮融资。
据悉,中美冠科生物主要利用药物靶点结构的分子设计和转化肿瘤医学技术平台,帮助合作伙伴筛选临床测试阶段化合物,使之能够制定生物标记物开发和患者分选战略,从而开发出个性化抗肿瘤药。
能够吸引到这笔投资,中美冠科公司手中最大的筹码是:2009年该公司和全球最大药企辉瑞公司签订的长期合作协议,并投入5000万美元在江苏太仓共建了“辉瑞-冠科亚洲肿瘤医药研发中心”。据称,公司已经与近50家国际生物医药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全球排名20强国际大型制药企业中的18家都是其客户。最近,公司又与礼来等全球排名前5位的药企正在开展大型项目的长期合作。


相关部门网站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

网站地图 | 隐私政策 | IPv6网络支持 | Xml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895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