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而上个月,熔盛重工与两家欧洲知名船东各签下2艘6600TEU集装箱船订单,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船厂等国有船厂分别获得了4艘4800TEU的集装箱船,江苏扬子江船厂、浙江欧华造船等私营船厂获得了4艘4800TEU的集装箱船……我国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发展已初露锋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船舶行业适应国际造船新标准,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配套设备,这为我国船舶工业未来发展指明了航向。那么,中国造船业应如何“掘金”高附加值船舶,抢占国际高附加值船舶市场份额? 高附加值船成行业“焦点” 欧洲曾是高附加值船舶的领跑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欧洲诸国一直主导高附加值船舶产业。今天,尽管欧洲船厂已经基本不涉足高附加值船舶领域,但是豪华游轮的建造却成为欧洲高附加值船舶制造商们的专利。不仅强调技术设计,在高附加值船舶动力装备上,欧洲企业积极推动绿色高效理念、重视售后网络建设,在方便船舶装置修理的同时赚足了售后的利润。 在高附加值船舶产业上,欧洲国家属于原创,日本致力于突破,而韩国则更重视优化。日本着力发展与本国经济相关的高附加值船舶产业。目前,汽车运输船主要在日本建造,使得汽车运输船制造呈现垄断态势。而韩国优化船舶的脚步从未停止。韩国三星重工经过多年的研发,开发了LNG-FPSO。 中国造船业产量已经超过韩日,但是从产品结构来看,产品高附加值远不及韩日。与韩国船企相比,中国船企优势在于人工成本,而劣势在于经验不足无法抽取高附加值船舶的二次设计利润,且在效率上面比韩国稍差。以制造一艘LNG船为例,韩国需要6个月,而中国则需要9个月,多出3个月时间就会把成本优势抵消。 加快“转调”才能接长“短板” 中国船企在高附加值船舶产业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要想“杀入”高附加值市场“坐稳江山”,必须“转调”,接长“短板”。 目前,中国船企造船方向亟须由散货船向LNG运输船、海洋工程等高端产业“转调”。国内船公司的造船订单多以散货船和集装箱船为主,而高附加值的油轮、LNG运输船、海洋平台等多被韩日造船厂把持。这些高附加值船舶每艘售价都在十几亿元,散货船不及其1/5。业内人士认为,有内需作为发展动力,高附加值船舶产业将会飞速发展。 而今,中国船企建造过的高附加值船舶基本涵盖了高附加值船舶所有领域,但海洋工程装备上的“短板”却一直是中国高附加值船舶发展之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为此,专家建议,应发挥环渤海地区、黄海沿海地区、长江口地区、珠江口地区的区位优势,形成海工装备总装的块状制造基地;依托现有大型骨干企业,发展具备参与国际大型工程项目竞争能力的海洋工程装备总承包商;逐步发展具备深水装备的自主设计能力,提升大型海洋工程装备的详细设计能力,提升项目管理能力;此外,还应以海工装备制造基地为依托,建立海工配套设备的研发制造基地。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