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场简讯

市场简讯
宁波一批出口童车被“退货” 原来是坐垫塑化剂超标
2017-05-04

宁波一批出口童车被“退货” 原来是坐垫塑化剂超标  近日,宁波一家企业出口台湾的一批童车在进口抽查中,因塑化剂超标而被作为“两岸消费品安全事件”通报。这已经是近期宁波童车企业第二次因塑化剂问题而遭遇官方通报。  被通报产品为一款儿童用自行车,其黑色塑胶坐垫经检测,塑化剂DEHP(学名: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含量达到11%,远超规定的0.1%限量要求,被判定不合格。  据了解,发生此次通报主要原因是进口商不了解台湾地区针对儿童用品的强制标准要求,没有对生产企业提供质量标准等信息,而出口企业风险意识不足,为满足客户低价要求采购不合格低端配件而导致。  事实上,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出台严苛的法律法规,限制市场上销售的玩具、文具、食品包装等产品中的有害塑化剂含量。  美国早在2008年出台的《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中就做出规定:对DEHP、DBP和BBP三类邻苯增塑剂实施永久禁令,对DINP、DIDP和DNOP等增塑剂实施暂时禁令。此后经多次修订,目前已有8种增塑剂被列入美国儿童用品禁用清单。  欧盟在塑化剂风险管控方面也极其严格,截至4月中旬,欧盟今年已发布涉及邻苯二甲酸酯超标的官方不合格通报37次,其中儿童用品占八成。中国台湾的《玩具安全》标准(CNS 4797)则要求所有玩具产品DEHP、DBP、BBP等六种邻苯二甲酸酯的单量及总量均不超过1000毫克/千克。特别是2011年台湾“塑化剂”事件发生后,台湾地区的监控大大加严。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DEHP等邻苯塑化剂成本低廉,物理特性良好,目前在塑胶、皮革等不少领域仍有一定市场,作为下游的玩具、童车等儿童用品企业,一旦原料、配件等采购环节质量把关出现疏漏,就可能因小失大。  据统计,仅浙江省2016年收到的国外通报中,出口台湾因“塑化剂”超标的就超过30起,出口欧盟因“塑化剂”超标的也达20起,风险不容忽视。  检验检疫部门也提醒玩具和童车等相关出口企业,一方面,要强化质量第一责任人意识,尤其要关注儿童用品等敏感商品以及欧美等发达市场有关安全、卫生和环保的技术标准和法规,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严把原材料质量关,从源头保证产品安全。另一方面,企业要严格落实出口前的符合性测试。出口儿童用品应严格按照目标市场的标准和法规要求,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增塑剂、重金属等高风险项目的检测,并将合格报告作为货物随附文件提供给客户,减少产品被国外官方抽查的概率。



相关部门网站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

网站地图 | 隐私政策 | IPv6网络支持 | Xml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895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