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一、尼日利亚艾滋病流行现状 2006年11月21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UNAIDS/WHO)发布了《2006艾滋病流行最新动态》(2006 AIDS Epidemic Update),该报告显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是全球艾滋病的重灾区,这一地区死于艾滋病的人占了全球死亡患者的72%,当地人均寿命仅47岁,比大部分高收入国家少30年,2006年新增HIV感染者280万,全球成年感染者的63%和儿童感染者的80%集中在这里。 位于这一地区的尼日利亚,总人口1.4亿(2006年普查数),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占非洲总人口的六分之一。自1986年在拉各斯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人以来,由于尼历任军政府防艾措施不力,防艾宣传和教育不到位,国民自我保护意识淡漠,21年来艾滋病毒快速扩散,现已遍布尼全国36个州和联邦首都区。 1991年以来尼卫生部两年一度的艾滋病全国普查显示,全国艾滋病感染率从1988年的1.8%一路攀升至2001年的5.8%。由于尼人口基数大,HIV感染者人数所占人口比例不算高,低于其他非洲国家如南非、赞比亚和莱索托等国。在尼民选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2002年后感染率得到控制、开始下降,2003年降为5.0%,2005年进一步降低为4.4%(2007年度普查正在进行)。根据2005年普查数据,尼全国有11个州的感染率超过5%,最高的是贝努埃州,达10%,最低是埃基特州,为1.6%。(详见附表1) 目前,尼全国HIV感染者人数约395万,其中女性240万,占全球10%,仅次于南非和印度。2006年近40万人死于爱滋病相关疾病,把国民平均预期寿命从57岁拉低至50岁。尼新增HIV感染者约60%的年龄处于15-25岁之间,20-24岁的年轻人中感染比例最高,达5.6%;城镇地区人口的感染率(5.1%)高于乡村地区(3.7%);性病感染者中同时携带HIV的比例高达19.1%。 二、艾滋病毒在尼日利亚传播的主要途径 1、危险性行为 性传播是尼日利亚最主要的HIV传播途径,约80%的感染者来自不安全的异性性行为。其中原因包括:多数民众不了解艾滋病的防范知识,安全套的使用率非常低;当地传统的性文化陋习,包括一夫多妻制、女性割礼、性伴侣交换等。 2、血液传播 大约10%的感染者来自供血安全问题。尼日利亚尚未建立一个有效的全国供血管理体系,严重缺乏针对献血的HIV检测手段,近70%的供血机构没有血液检测设备,无法保证血液安全。根据2006年在拉各斯开展的一次针对献血者的HIV排查显示,大约4%的献血者是艾滋病毒携带者。 3、母婴传播 大约5%的感染者来自母婴传播。在尼HIV感染者中女性比例高达64%,其中只有1%的母亲能够获得治疗,导致近年来母婴传播在尼日利亚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目前,尼日利亚5岁以下儿童感染HIV的比率为10%,其中90%是母婴遗传所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高达20%,父母死于爱滋病的尼日利亚孤儿数量高达197万。 4、危险注射 大约5%的感染者来自危险注射。尼卫生机构的医疗条件比较简陋,日常诊疗活动中,普遍采取重复使用注射器和针头的做法,消毒条件又比较差,而现存数量庞大的艾滋病毒携带者基本上都不公开,多数医疗机构也无法甄别病人是否是HIV感染者,所以普普通通的打针竟造成为数不少的感染病例。除此之外,共用针头注射吸毒而导致病毒传播的情况在尼日利亚相对较少。 三、艾滋病毒在尼快速传播的主要原因 1、民众认知误区。 根据尼政府两年一度的普查,超过半数国民缺乏性健康知识,明知存在感染艾滋病毒的危险,依然忽视避孕套等预防措施的使用,对自身安全重视不足。 在尼日利亚传统的文化和信仰中,性是一个特别私密的话题,与未成年人特别是未成年少女谈论性,被认为是下流和不适宜的。年轻人几乎从未接受过相关的性教育,对艾滋病存在许多臆测和误解,这是防治艾滋病的主要障碍和社会歧视的根源之一。 2、社会歧视。 尼艾滋病感染者普遍遭到社会公众的严重歧视,无论伊斯兰教教徒还是基督教教徒,都对艾滋病感到莫名的恐惧,都把这种疾病当作一种耻辱。HIV感染者一旦暴露,往往立即被解雇,失去工作和治疗的机会。大约60%的卫生工作人士甚至认为,应该把艾滋病人与其他病人隔离开来。对社会歧视的恐惧,几乎无人愿意主动接受艾滋病检测,已确认的感染者对自身病情讳莫如深、不愿公开,从而埋下病毒持续扩散的隐患。 3、卫生保健服务缺位。 由于政治局面动荡不定、腐败横行、经济衰退,尼全国医疗体系运行状况极为糟糕,基本医疗设备和药品严重短缺,也没有足够的医生和护士,无法保证基本的医疗服务,对性病和艾滋病检测和防范更是无从谈起,只有极少数的艾滋病感染者得到了治疗。在世界卫生组织的191个成员国中,尼日利亚的卫生服务体系排名187,落后于其他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其他国家,其新生儿死亡率高达10%,孕妇死亡率达0.948%。 4、妇女更易感染艾滋病毒。 --尼日利亚是一个男权社会,妇女地位低下,仅被认为是家庭妇女,极少能够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对艾滋病不了解,也就无法防范感染性病和艾滋病的危险。。 --尼社会传统默许丈夫们在婚姻之外保持多个性伴侣,甚至允许一夫多妻制,男人感染艾滋病毒的可能性较大,女性就成了受害者。 --愚昧的割礼风俗导致妇女和女童成为易感的高危人群。尼全国约60%的妇女都曾经历过割礼,南部地区更是高达85%。 --虽然妓女在尼日利亚是非法的,但估计现有100万以上的暗娼,部分地区的妓女中艾滋病感染率高达30%,而且无论妓女还是嫖客都普遍缺乏防艾意识,极少使用安全套。 四、尼政府所采取的艾滋病防控措施 尼日利亚原属英国殖民地,于1960年获得独立,但自1966年起陷入内乱,政权由不断更迭的军政府掌控,社会管理体系变动频繁,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停滞不前。从1986年报告了首例艾滋病人到1999年之前,尼日利亚经历了艾滋病快速蔓延的过程。虽然早在1987年尼政府就成立了全国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次年改组为全国艾滋病和性病控制委员会,在各州州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都对口设立类似部门,并从1991年起启动两年一次的全国艾滋病普查,但由于时任政府不重视艾滋病的蔓延情况,防艾经费严重不足,所开展的防治行动相对现实的防艾形式来说有着相当的差距。 1999年5月民选总统奥巴桑乔上台后,他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问题,全力争取国际社会的技术和财务支持,专门设立了全国艾滋病防控局,陆续制定出台了一些防治措施,并于2003年制定出台了新的艾滋病防控政策,逐步建立起全国艾滋病防控体系。与此同时,尼政府还积极参与国际防艾活动,主办过世卫组织的非洲艾滋病峰会,在国际社会、非政府组织的援助下,防艾局面逐渐改观。 1、预防宣传教育 作为一个种族多元化的人口大国,尼政府广泛借助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广告牌等媒体,开展宣传活动、普及防艾知识。针对60%的新增感染者的年龄处于15-25岁之间的情况,2006年启动一个宣传教育计划,重点针对10-18岁的孩子普及防艾相关知识,改变对性健康的认识和态度,调整性行为模式,以降低感染病毒的几率。据调查,艾滋病知识的普及率已经从1999年之前的15%提高到了目前的90%,其中城镇人口98%,乡村人口83%。历次艾滋病普查显示,仅22%的民众曾经使用过安全套,但得益于多年来的广泛宣传,大众逐渐意识到安全套的重要性,现在安全套已可随处买到,使用率也在逐步提高。同时,尼政府自2002年起开始实施艾滋病毒自愿检测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设立艾滋病毒检测中心190个,在高危人群中鼓励和推动自愿检测,以便及早明确感染状况并阻止蔓延。 2、艾滋病毒感染者治疗计划 2001年底,尼政府发起了非洲最大的艾滋病患者治疗计划,通过政府补贴向艾滋病患者提供廉价的进口抗艾滋病药物,准备每年救治1万名成年人和5千名儿童。2002年尼从印度进口第一批价值350万美元的药物,分配到尼全国各地的25个艾滋病治疗中心,以政府补贴75%后的价格(每人每月7美元)提供给8000名患者,后治疗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再次订购了380万美元的药物,从2006年1月起,尼政府再次投入1100万美元,为艾滋病感染者免费提供药物,计划覆盖10万名感染者。截至2007年3月发展到199个发放点(其中62个配备了患者免疫细胞CD4监测设备),救治126334名患者,占全国需要得到治疗的55万患者的23%。 除此之外,尼政府还开展了感染儿童救治计划,目前共有5279名儿童正在接受治疗。2002年启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计划,开展怀孕早期诊断服务,当年设立11个咨询服务点,目前扩大到全国230个点。 3、本土化生产抗逆转录药物 为解决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的供应问题,尼政府一直在推动实现抗逆转录药品的本土化生产,先后批准了4家制药公司进行本地化生产。2001年,印度最大药厂-Ranbaxy公司,与尼政府签订投资合同,在拉各斯设立药厂生产当地所需的抗逆转录药物。2004年尼当地药商Archy公司,也在拉各斯建立药厂;此外还有一家爱尔兰公司将于2008年9月在阿布贾设厂,生产艾滋病病毒检测仪器。预计这些药厂正常运转后,将为尼日利亚以及其他西非国家所需药品提供保障。 五、尼防艾资金投入情况 1、尼自身投入资金 作为世界第五大产油国,滚滚而来的石油美元给尼日利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由于管理不善、腐败严重和财富分配不均,国民经济依然举步维艰,贫困率居高不下,66%的国民每天生活费不足一个美元。1999年之前,尼政府投入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资金非常少,每年预算仅为30万奈拉。民选总统奥巴桑乔上台之后,开始关注艾滋病的防治工作,防艾资金逐年增加,并列入政府年度预算中,2007年度防艾预算为70亿奈拉。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尼政府实际投入的防艾资金总额不到6亿奈拉,平均仅为4奈拉/人。联合国专家估计,要达到尼防艾计划的预定目标,还需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最终达到260-390奈拉/人的水平,总额约400-600亿奈拉。 2、其他来源 多年来,许多非政府组织和国际机构纷纷慷慨解囊,援助尼日利亚开展艾滋病防治行动。主要有: --美国:资助设立了为期五年的全球防艾尼日利亚行动计划,目标是为35万名感染者者提供药物治疗, 2004和2005年分别提供援款3450万和4080万美元。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3-2007年间向尼提供720万美元的艾滋病专项援助。 --加拿大:提供480万加元,资助设立尼日利亚艾滋病响应行动基金。 --防治艾滋病和疟疾国际基金:2004年1月该组织批准向尼提供援款12,948,323美元。 --世界银行:2002年同意向尼分期发放特别贷款9030万美元,用于艾滋病防治项目。由于尼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办事拖拉,截止目前只拿到了962万美元。 --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2006年底该基金会与尼时任总统奥巴桑乔商定支持尼防艾事业,未来5年内将向尼提供2500万美元。 六、对中尼开展防艾合作的建议 近年来,中尼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加强与尼日利亚在医疗行业特别是艾滋病防治领域的合作,对于我医药行业进入和扩大在尼市场份额意义重大。具体建议如下: 1、提供防艾医疗援助。 应该承认,过去21年来特别是民选政府掌权的8年来,尼政府对于预防和治疗艾滋病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加,取得了一些明显的甚至是重大的进展,HIV感染率已经得到控制并逐渐下降。但面对数目如此庞大的艾滋病感染者队伍,尼防艾形势不容乐观,防艾计划任重而道远,仅仅依靠尼日利亚的自身力量是不可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的。 相比尼日利亚,我防艾卫生事业近年来发展很快,拥有了较强的科研和防治力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防艾医疗体系,实现了治疗艾滋病药物的国产化,在医疗体系建设、药品研发和规模生产方面有着明显优势。建议在互惠互利的条件下,我国政府向尼政府提供一定的医疗援助,如向尼提供医务人员培训、派遣医疗队、提供药品和医疗物资援助、建立和改善医疗设施等。一方面帮助尼方培训医疗人才、增加医疗设施、改善社会民生,有效扩大我对尼影响;另一方面也促进尼方接纳我医疗技术、设备和药品,从而推动我医药行业在尼的发展。 2、开展防艾合作和技术交流。 目前,我国出产的青蒿素抗疟药、清凉油等医药产品在尼热销,西药制剂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医药产品约占尼30%左右的市场份额。建议我有关部门与尼卫生、医药等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在艾滋病治疗、患者关怀、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母婴传播阻断、自愿咨询与检测等方面,与尼开展综合防治技术合作,把我国的防艾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尼方,帮助尼方实现艾滋病传播控制与有效治疗。同时,定期在尼举办医疗展览会、讲座会,宣传我在防艾等医疗领域取得的成绩,展示我医疗、制药水平,树立我医疗企业和产品的形象,帮助中国医药企业及其产品进入和扩大在尼医药市场份额,并辐射其他西共体国家。 3、鼓励我有实力机构来尼投资发展。 目前,尼方对在当地投资设立医药企业提供较多优惠政策,如:对当地药厂进口的制药原材料仅征收2.5%的关税,免收增值税,对当地药厂免收产品税和增值税,等等。建议我有实力的医疗研究机构和医药企业,加强与尼卫生管理部门和食品药品管理局的交流和沟通,积极参与尼防艾计划,与尼方联合研发防艾药物,帮助尼方实现防治艾滋病药物的当地化生产。同时回避尼方在药品注册和进口管理等方面设置的多重壁垒,利用尼方提供的优惠政策,在尼投资设立医药企业,生产与防治艾滋病相关的产品,如安全套、一次性针具和艾滋病毒检测仪器等医疗产品,产品直接供应当地市场。 尼新任总统亚拉杜瓦在本届政府执政方针中,提出要改善和保障全国人民的基本医疗条件。可以预见,尼政府将会进一步加强目前已初见成效的防艾计划,不断加大防艾投入,购买更多的防艾药物和检测设备,并宣传扩大安全套等卫生用品的使用,以便最终实现防控艾滋病的目标。尼日利亚1.4亿的庞大人口,全球第三大的艾滋病患者队伍,持续攀升的艾滋病感染者数量,以及尼政府不断加大的防艾投入,意味着良好的投资回报。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