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场简讯

市场简讯
尼日尔河三角洲遭遇“资源诅咒”
2011-06-09

尼日尔河三角洲遭遇“资源诅咒”
在尼日尔河三角洲奥洛伊比村一口废弃的油井旁,立着一块锈迹斑斑的牌子,上面写道:一号井,1956年钻探,深度1.2万英尺。这个看上去不起眼的废弃井,在尼日利亚石油史上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正是在这里攫取的第一桶石油,为尼日利亚开启了现代石油工业的历史。
在石油开采之前,奥洛伊比村只有500名村民,而在石油开采鼎盛时期(1960年),这里车水马龙,人数过万。然而这一切,却在石油被榨干之后迅速归于沉寂。
如今这里的村民不足1000人。他们住在最简陋的贫民窟中惨淡度日,没有干净的饮用水,没有电,没有道路,更别说学校和医院等设施了。且周围的环境因石油开采而变得面目全非,传统的生活方式也被彻底割裂,前途渺茫,后无退路。
奥洛伊比村是尼日尔河三角洲的一个符号和缩影:人们坐在巨额石油财富上绝望、哀叹和悲愤。
“甜蜜原油”储量全球第十
从资源角度来说,尼日尔河三角洲确实是自然的瑰宝、大地的宠儿。作为世界第三大湿地,三角洲的生物物种极为多样,是大量水产物种和陆栖动植物的天堂。非洲最大的红树林生长在三角洲数千平方公里的沼泽地上,其经济价值毋庸置疑。该地区盛产棕榈油、橡胶和可可等经济作物,大米、木薯、薯蓣等粮食作物以及菠萝、香蕉等热带水果。
然而,这些东西与蕴藏在地下的石油比起来就不值一提了。资料显示,尼日利亚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358亿桶,位居全球第10位。尼日利亚的石油几乎全部蕴藏在尼日尔河三角洲的地下和海底,总储量占全国95%以上。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石油属于“甜蜜原油”,含硫量低,能够轻易炼制出高标号油品,深受世界各地炼油商的青睐。
1970年,尼日利亚政府成立了管理全国石油资源的石油资源局、国家石油公司,与跨国石油公司合作开发(主要由国家石油公司控股,外国公司作业)尼日尔河三角洲的石油资源。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尼日尔河三角洲已有349口油井、22座集油站、1个中转油库;90年代中期,油井数量增至1500口,中转油库3个,铺设大约1万公里长的输油管道。
目前,尼日利亚油井数量已达6728口、集油站375座、中转油库12个、4家炼油厂,原油日产量230万~250万桶。
石油财富没有造福当地百姓
自从1956年从奥洛伊比村喷涌出第一桶石油后,尼日尔河三角洲在国家中的经济地位与日俱增,国民经济比重从1959年的0.1%飙升至1967年的87%,目前仍占据着40%的国民生产总值以及95%的外贸收入。石油产品给尼日利亚带来巨额财富,1958年~2009年,三角洲的石油为国家带来5500亿美元财富。
尼日尔河三角洲的石油为整个国家带来巨额财富,从法律和道义上来说,当地人民理应获得相应的回报。但事与愿违,石油非但没有给当地居民带来福音,反而成为人们挥之不去的噩梦。
资源诅咒是流传在国际经济学界的一个专有名词。根据这个名词的解释,那些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其政治经济体制容易失去变革、创新的动力,被锁定在某种不自由、不发达的状态,甚至由资源引发冲突和战争。
在尼日尔河三角洲,该理论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人口3100万的尼日尔河三角洲是尼日利亚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73%的人缺少安全饮用水,70%的家庭电力不足,大多数社区教育设施奇缺,小学的入学率低于40%。由于贫困,最基本的医疗仅能覆盖这里2%的人口,当地居民平均寿命只有46.8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高达20%。联合国最新报告显示,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儿童营养不良率高达58%~75%,其中严重营养不良的占10%~12%。
令人费解的是,这里尽管蕴藏着丰富的石油,但汽油价格却是全国最高的。这些情况显示,尼日尔河三角洲产出大量的石油财富,却丝毫没有提高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准。
竭泽而渔 环境污染
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4月17日,尼日利亚因石油管道破裂导致原油泄漏的事件高达4165起,875万桶原油流入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严重污染了当地的土壤、河流和海洋;泄漏的石油经常会自燃起火,将大片农作物和森林化为灰烬;开采石油过程需要放空、燃烧伴生气,也严重污染了当地空气和河流。
尼日利亚石油勘探、开采和销售基本被西方垄断,石油产量的95%控制在欧美大石油公司手中。三角洲奥戈尼地区居民在痛斥西方石油公司的诗中写道:“壳牌焰火乃是地狱之火,火光照人,而我们却一无所得……”
目前,壳牌是尼日利亚最大的石油开发商,其石油日产量已超过100万桶。其他大的国际石油公司还有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康菲石油等。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部族伊博族认为,在自己家园土地上进行的石油开发未给当地居民带来实惠,原本从事的农业、渔业也因油田挤占或污染而难以为继。而且,由于石油产业对劳动力要求较高,当地人很难从油田获得就业机会作为补偿。
社会不平等和生态灾难,引发了严重的动荡和暴力活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调查显示,仅在尼日利亚巴耶尔萨、三角洲与河流三州(产油核心地带)地区,至今已爆发过至少120~150次极度危险的冲突。长期的冲突导致该地区产生血腥的暴力文化,暴力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心怀不满的年轻人拉帮结派,破坏石油设施,绑架、杀害外国石油工人。
一系列的暴力活动,也严重干扰了石油勘探开采工作。据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统计,1998年~2003年,每年有400起针对石油设施的破坏活动;1999年~2008年,国家因各种冲突而导致的石油收入损失达168亿美元。



相关部门网站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

网站地图 | 隐私政策 | IPv6网络支持 | Xml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895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