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棉价遭遇连级跳水 2010/2011年度国际、国内棉花市场的价格涨跌空间均明显大于2003/2004年度,期货CF1109合约从2010年11月10日33600元/吨高点,跌至11月26日的24180元/吨,半个月时间跌幅达到28%以上。 随后2011年2月18日反弹至34870元/吨,创本年度新高,但紧接着继续高台跳水,5月5日跌至24205元/吨次新低,跌幅达到30.6%,内地籽棉收购价格也从去年11月份的7.0~7.2元/斤下跌至5月9日的4.4~4.50元/斤,个别地区籽棉收购价已跌至4元/斤,跌幅达到37%以上,棉农、棉花加工企业以及部分流通企业均损失惨重。 据调查,截至5月下旬,新疆棉企三级棉的加工、存储成本普遍在28600~29200元/吨,而5月25日新疆三级棉的内地仓库报价仅26500~27000元/吨,成交很少;地产四级棉(甚至四、五级为主)的成本为28000~28500元/吨,但5月25日内地四级棉报价跌破24000元/吨左右,1吨亏损幅度达到4000元/吨以上,仍没有多少用棉企业询价和接货。部分棉花企业集中销售的主要原因是临近5月底,农发行还款期到来,亏损也要还上50%的贷款。 目前整个棉花、棉纺市场空头气氛仍很浓,一些投资机构和用棉企业甚至看低CF1109,预测会降至22000元/吨以下。理由是: 首先,下游棉纺厂、织布厂、服装厂出现一定范围内的停产,特别是江浙鲁粤等地中小企业限产、停产的比例较大,而大厂产品、半成品“去库化”尚未结束。 其次,国际大宗商品“泡沫”面临被挤破的风险,高盛、摩根等投行纷纷唱空农产品。 第三,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仍呈现收紧状态,“利率调控通胀”将是央行主要手段,对棉纺织服装等行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较大冲击。 第四,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和人民币升值两个因素严重制约了6~9月份企业接单。人民币升值的主动权、决定权不在中国政府手中,企业只能被动接受,但国家对出口退税政策完全可以“自已做主”,但迟迟“悬而不决”,使企业捉摸不定。 第五,美国的就业数据和经济数据虽然表现出一定的好转迹象,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衰退正加速,未来12个月可能会下降20%,由于对房地产行业流动性的限制和地方政府融资的制约,中国经济增长将在二季度显著放缓。全球经济可能会在2011年夏天再次调整。 第六,随惠誉等评级机构纷纷调低希腊、葡萄牙、比利时甚至英国等欧洲国家的评级,欧盟国家的经济危机有迅速蔓延的趋势,引起投资者和投资机构的恐慌。 有力反弹可能性仍存 但笔者认为,短期棉花市场将继续一轮相对有力的反弹,一旦下游棉纱、坯布、服装的销售订单有所跟进,CF1109将破26000元/吨甚至28000元/吨。但真正的反转还需供需和出口订单的支撑,原因如下: 从基本面情况看,今年1、2、3月份由于国内棉价、纱价明显高于国际市场行情,订单流向孟加拉、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但4、5月份随着国内外棉花价格持续倒挂,外单的“回流”成为必然,但增长幅度尚需观察。 棉花供需缺口也终将体现。从纺纱量的统计来看,环比需求下降,棉花消费转弱的时间主要是从3月份开始,延续至4月份,5月份下游需求没有多大改观,但并不对整个年度的消费层面产生太大影响。据中国棉花协会统计,截至4月底,新疆内外仓库结转库存为108.4万吨,某机构统计工业库存约110万吨,再加上国储棉20万吨和5~8月待进口、能进口的棉花约80万吨,可供总量318万吨,若把仓库统计不足及棉企仓库中的皮棉约20万吨考虑在内,总供应量不超过340万吨,其中至少有100万吨棉花不参与流通,可流通量240万吨,5~9月棉花消费量按350万吨计算,还将有110万吨缺口。 此外,棉纱、坯布贸易商的“蓄水池”功能大大减弱,压力主要集中在生产厂家身上,因此一旦出口或内销订单转暖,流向基本是“厂家对厂家”,棉花、棉纱、坯布乃至服装的上涨速度将非常迅猛。据了解,近日江浙粤等地部分外贸公司、服装厂和织布厂已接到一定数量的出口订单,但一方面棉纱仍有下滑空间;另一方面纺织品出口退税政策不定,订单下派一拖再拖,但业内分析,订单交货期一般4~6个月,6月份这些单子肯定要定下来。 从经济层面情况看,全球经济正在走向新的二次探底,它可能会出现在2011年三季度。与2010年夏天的情况类似,对新的二次探底的恐惧可能会促使美联储推出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这一政策可能会提振资产市场,但却会导致油价与通胀再次上扬,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可能只是“假摔”,国内商品价格共振上涨格局无法改变。 中国的货币紧缩政策导致房地产业与地方政府出现了流动性紧张的现象,一味的“利率”手段调控,直接重创的包括菜农、粮农、棉农的积极性,甚至使他们亏损惨重。而工业品的价格和人工、能源成本却在不断上涨,CPI向PPI传递的速度加快,因此笔者判断三季度中国紧缩的货币政策将放缓,一方面是为保护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实体经济,另一方面是为了应对一旦美国先于中国放宽政策,占了先机,中国政策空间就变小了,因为不断飙升的油价会导致通胀压力居高不下;最后是预防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需要,而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放松货币政策,大宗农产品的上涨压力都难以缓解。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